谋生那点事儿_女高中生青春期那点事儿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女高中生青春期那点事儿 (第1/1页)

    高中我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重点,家里为了我们上学方便也在县城里租了房子。但并不愉快。

    互生情愫的W同学去了市重点上学,并且和我jiejie在一个班。高一暑假叔叔婶婶接我去和jiejie参加夏令营,jiejie悄悄告诉我班上很多有趣事情,其中就包括W同学交了女朋友的事情。

    我听后有些沮丧,但没有表现出来,暑假结束后就回了家。

    那几年家里几位叔叔的事业如日中天,有在著名的央企任高管的,也有出国访问学者,也有攻克人体疾病的。相比较下我们的小家庭,充满了吵架声和贫穷。

    高中青春期长痘加多囊卵巢吃药让我比同龄人胖一点。

    那几年是家里经济最困难的几年。如果说90年代初期三四岁的我还能收到父母的百元大钞作为压岁钱,高中家里真的只能用拮据二字形容了。

    我偶尔有新衣服也是爸爸从烟钱里抠出来买的。班里有男同学总嘲讽我,我学习一落千丈,完全不像那个曾经的好学生。

    班主任也经常给我脸色看,在我参加完夏令营回学校报名的时候直接让我转文科班。而在当时,文科毕业意味着在社会上没有出息。父母和哥哥坚持让我选了理科。

    如果说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是孩子的指路人,那不懂因材施教的老师会在孩子心理留下阴影。

    班主任有一句名言:每天我早起上厕所的时候,我都会抽一支烟,想想你们全部考上了本科院校。这么严厉的一位班主任让我现在想起高中三年都觉得窒息。

    当时《萌芽》很流行,在晚自习我偷偷开始创作准备给《萌芽》投稿的时候,确实被来晚自习巡查的班主任发现了。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把我的稿子撕了。

    那一刻,我觉得我的文学梦想破碎了。在那以后很长时间,甚至一直到我能独立自主决定自己生活的现在,我都习惯找一个狭窄而隐秘的角落,有时候是在公交车上去完成创作,有时候是图书馆最边角的地方。

    好像没有艰苦的条件就没有灵感,就没有当时文思泉涌的感觉。

    高考我不出所料没考上本科院校。不服气的家人辗转几个学校把我送去复读,复读那段时间父母格外和谐,复读学校的学生也格外友好,他们说羡慕我的父母天天接送我。

    那段有爱的日子我顺利增加70分,副校长也很高兴,还亲自指导我填报高考志愿。但那时候已经有主见但对世界认知不全的我没有听从副校长的意见报金融,而是报了市场营销。

    这让从小在人性方面比较拙劣的我在毕业后十多年吃尽了苦头,走了很多艰辛的路。

    很多年以后有一天半夜11点有人在微信加我,我想起来就是那个最喜欢嘲讽挖苦我的男同学,原来他在老家省城卖车。我没通过微信并在同学群里作诗两句提点了他。

    我33岁的时候,才敢光明正大的反击所有不美好的经历和事情。这份底气来源于家里的爱和自己这些年的努力。

    至于W同学呢?我高考失利的时候,jiejie悄悄把W同学的手机号和qq号都告诉我,让我联系W同学。我照做了,W同学说他已经在中法大学了,学统计,然后鼓励了我。

    补习后在新环境里的我考了个二本,大学快毕业时我又联系了W同学,他说他已经在休斯敦读研了,然后问我:你要来美国吗?我没有回复。

    再后来看见他在休斯敦交了个嵊州的女朋友,一直到结婚。结婚的时候回国,我在上海,我说路过上海的话就见一面吧,不路过就算了。他说太赶了就不见了。

    后来他当爹,在美国继续读博,他的嵊州老婆付出了很多。当爹以后我们就再不联系了,和jiejie也很多年没见了。成长就是个逐渐失去的过程,可能没有按照老师和家长的预设在走,但儿孙都有儿孙福,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人生导师。

    如果你有女儿,不妨从我身上学点为人父母之道以及教教孩子为人处事之道。如果你是一名老师,不妨从我身上学习点因材施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