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37.数目 (第1/1页)
吃完饭的时候,三郎将自己的疑惑说,“那李公子可能不是一般人呐。” “肯定不是一般人呀,”延娘在院子门口也是看到了的,“那通身气派,肯定是高门大户的公子嘛。”她在伢行的时候,也是见过不少人家的,但她还是庆幸来了郝家,主子和善好说话,再好不过了。尤其是晚玉年纪小,干不了什么活,主人家从来也不数落。 不过延娘心里有数,连主人家的姑娘少爷都亲自干活,不可能把晚玉养尊处优的,再说她一个农户出身,哪里来养尊处优的心思。所以,即便主人家不说,她自己还是管教晚玉,让她干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春晓还没想到这些,家里人也没想过,毕竟他们也没买过仆妇,对仆妇教规矩、干活的事情,是连想都没想过的。毕竟他们家也没什么规矩。至于干活嘛,都是帮着好工坊、茶棚的活计,也不用怎么培训。 至于李锦川是不是一般人,春晓却是没怎么在意,“我们结交李公子又不是因为他的身份,是因为他帮了我们啊。”再说了,李锦川有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这还是两回事呢,春晓不想打击他们,所以这种人情冷暖的事情,还是不要说比较好。 春晓还是蛮庆幸的,自己的一家人,都是生性淳朴的,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也没那么多算计。 烤面包送到吕娘子那里,果然受到了欢迎,于是他们又陆续推出了焦糖面包、南瓜面包以及坚果面包,烤炉体积不大,春晓不想大量出品,毕竟她这个是作坊,不是大型的食品厂,第一个前提是品质,第二个是自己不能太累。所以她想到一招“饥饿营销”,每天各种面包也就10条,吸引顾客的同时,推出绿豆糕、豌豆黄之类的经典点心。 现在有了圆玉,春晓只觉得是如虎添翼,商品开发都加快了不少。 而茶棚的生意也渐渐好了起来,这是靠口碑传起来的,倒要比什么网络炒作、广告推销要来得实在。路过的商队基本都能够知道,在桐华镇的路上有个叫同安村的地方有个茶棚,里面卖的点心十分好吃,因此,即使有的车队没有在他们茶棚落脚,也会买一些点心路上带着吃。 王大婶自然是忙得整天见牙不见眼的,春晓却觉得手中的银钱十分紧张。 要买地,要扩大茶棚,要聘请更多的工人,但是像圆玉这种的是可遇不可求的。 容氏看出她的焦虑,说,“其实,有些事情,可以请一些婶子来做啊。例如搅拌、装模这些。位置不够大,就先把院子用木头先支起来……” 春晓眼前一亮,她一直不想说让生产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但现在是不可能不影响的。 吕娘子已经计划将食肆完全转为糕点经营了,这样她对春晓家的依赖就更加紧密,银钱结算上丝毫不怠慢,三不五时还上门来看望容氏,话里话外都是希望他们能够加大生产的。送上门的银子自然不能不要,春晓现在只能暂时放慢产品开发,转向生产领域……她觉得自己干的怎么像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角色? 春晓和三郎将纸张拿出来,两人规划着房子的使用。目前居住的地方肯定不能动,可以将院子一分为二,前面隔出工作间,中间留出晾晒区…… 三郎觉得这段时间里,自己家里真的一直在动工建房,实在不好意思再让村人帮忙了,虽然之前都是搭了差不多的礼物,但总不好老这样。 他和春晓商量过后,便跟王大叔说,“王叔,我家又要搭个前座,实在不好意思再空使唤村里的人了,能不能请你帮我传个话,村里愿意帮忙的,我都按工钱算?” 这个当然好。王大叔正想去村里寻人,但是还是想到了一件事情,说:“其他人都好办,但你大伯家得你去。”郝大伯是泥瓦匠,找村里的人干活,不找他说不过去。 三郎明白,点点头。王大叔想到那天郝大伯的态度,便说:“算了,还是我陪你去吧。”也算是当个见证,万一日后村里有什么言语,至少他可以帮上两句。 两人走在路上的时候,正好遇上村上的人,那人正好和王大叔商量着一起去邻村看猪仔的事情。平日里王大叔走村窜巷比较多,这个他消息倒灵通。于是几人便一起走着。 到了郝大伯家,正好遇到他和郝大郎要出门,两人都带着家伙什。 “大伯,大哥。”三郎上前作了个揖。 郝大伯斜了他一眼,看见还有王大叔等人在,便“哼”了一声,低头整理自己的家伙什。 郝大郎看到三郎,轻蔑地笑了一声,“三郎,你们家不是又卖茶又卖点心的吗?生意那么大,怎么不记得要把银子还给我们啊?” 三郎被噎了一下,迟疑了一下,说:“欠大伯银钱,是要还的,只是现在家里的各种安置还需要花费,过一段时间就可以还上了。” “大郎,何必跟这些眼里没有长辈的人说话。”郝大伯将筐子往背上一搂,“走了,事情都干不完呢。”说着,也就不理会郝三郎,父子二人便离开了,留下略有些尴尬的几人。 郝大郎当然是故意这样说话的,他虽然是听说郝三郎家做起了生意,却不知是做成什么样子,毕竟这段时间他们父子俩都在外面忙活。可是上次三郎他们没给郝大伯脸面,自然也要让他们在村子里没脸。 “三郎啊,不是叔说,你们家既然已经有钱了,为什么不还给你伯父呢?”那村民果然也觉得三郎家有些过分。 “不是的,吴叔,”三郎心里有些着急,却还是解释道,“我们已经将林大夫的药钱都还清楚了,可是大伯家的银钱数目却不是很清楚,所以想等过段时间坐下来好好跟大伯商量再还清楚的。” 王大叔自然是帮着三郎的,“那是,亲兄弟明算账的,这种事情最怕就是讲不清楚的了。说真的,三郎,你们欠了你们伯父多少钱?” “或许是我记错了,大约七八两吧。”三郎有些不好意思,“都是这几年零零散散的,我也记得不是很清楚。” “我怎么听上次郝大郎说,你们欠了十七八两啊?”吴叔张大了嘴,“这个数目怎么差这么大?” “所以,才是说,要坐下来,好好的算一下,就怕是我们记不清楚了。”说到这个三郎也是很无奈,之前银子一直没还,所以,他也不好意思去辩解什么,看来阿妹说的对,跟大伯这笔账,一定要算的清清楚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