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八十九章 高句丽之战 (第2/2页)
被斩首五万余级,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创。 薛万彻与秦琼挟新胜之威,又连克南苏、木底、苍岩三城,并与裴行俨会师。 就在陆军横扫辽东的同时,来济也率领一支海军跨越黄海,直趋平壤。 裴璟派遣将军冯师本负责为来济运输粮食和装备,不料冯师本在运输途中遇到风暴,船只沉没。 来济军中随之断粮,情况极为艰难。 来济打算写信向裴行俨求救,可转念一想,万一书信被敌人截获,让高句丽军队知道他目前的处境,势必倾巢来攻。 可是,要怎么做才能既传达军情,又确保不让敌人破获呢? 来济思前想后,最后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 他写了一首离合诗。 所谓离合诗,就是从诗歌的表面文字上看不出真实内容,必须按一定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才能知悉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含义。 可是,当这首诗送到裴行俨手中的时候,裴行俨却破口大骂:“军情紧急,来济这小子居然还有心思写诗,老子非宰了他不可!” 裴行俨的副将徐世勣觉得事有蹊跷,便拿过去看了看,很快就把来济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念了出来。 裴行俨大为诧异,经徐世勣一番解释后才恍然大悟,连忙派人给来济运送粮草和装备。 秦皇靖平九年春天,裴璟派遣了侍御史岑文本前往辽东前线,负责视察战况并慰问官兵。 岑文本回朝复命时,高宗问他对高句丽局势的看法,贾言忠胸有成竹地回答了四个字——高句丽必灭。 裴棣问:“你凭什么这么说?” 岑文本侃侃而谈:“隋炀帝之所以东征不克,一是因为国内人心怨离;二是因为高句丽内部精诚团结。” “而现在,高句丽国王昏庸懦弱,加上陛下连年派出军队对高句丽进行sao扰,高句丽的百姓早已渴望安定,对我朝军队不再抵触。” “况且陛下对高句丽连年派出探子,让高句丽的各种情况,我军洞若观火。以陛下之圣明,国家之富强,加上将士尽力,乘乱取之,高句丽之亡翘首可待!” 毫无疑问,岑文本所列举的诸多理由,确实都是高句丽即将覆灭的征兆。 裴璟听在耳中,喜在心头。 他接着又问:“辽东前线的几大将领,哪个最能干?” 这个问题就不太好回答了,因为不管岑文本说谁最能干,都难免得罪其他人。 岑文本略加沉吟,就给了裴璟一个非常满意的答复。 他说:“薛万均勇冠三军;秦琼治军严整;薛万彻勤俭自处,忠勇有谋;沉毅能断,徐世勣虽不适合充当前锋,却有统御之才;然而,要论到夙夜小心、忘身忧国者,还是非辽王裴行俨莫属!” 岑文本这个回答虽说有些八面玲珑,但确实也道出了实情。 此次出征的这些将领,实在是无可挑剔的。 比如其中的薛万均,的确当得起勇冠三军这个评价。 尽管裴璟本人对此次东征的将帅阵容也颇有信心,但是为了确保此战能够彻底平定高句丽,他最后还是给裴行俨又增派了一个副大总管。 这个人就是凌敬。 其时凌敬已经回朝,并且高居中书令之职。 裴璟此刻再一次郑重其事地把他派往高句丽,足见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之情。 二月,裴行俨挥师继续向高句丽纵深挺进。 猛将薛万均在金山大捷之后,又担任前锋直逼辽东的另一座军事重镇——扶余城。 薛万均出发前,只挑选了三千名士兵。诸将都说兵力太少,让他多带一些人去。 薛万均却笑着说:“兵不必多,关键是看如何指挥罢了。” 随后,薛万均率兵直扑扶余城。 高句丽守军侦知秦军兵少,遂倾巢而出,在一马平川的扶余平原摆开阵势,主动迎战秦军。 此举正中薛万均下怀。 因为高句丽军队向来长于守城,短于野战,所以薛万均要的就是引蛇出洞,诱使高丽军队出城跟他决战。 当敌军漫山遍野地冲过来时,薛万均一马当先杀入敌阵,秦军将士紧随其后,个个奋勇拼杀。 虽然高句丽军队在兵力上占据了优势,可是碰到拼命三郎薛万均,他们也只有挨砍的份儿。 此战薛万均再次以少胜多,砍杀并俘虏了一万多人,随后又乘胜而进,一举攻克了扶余城。 一听说重镇扶余城被薛万均一战而下,扶余平原上四十余城的守将顿时胆破,没过多久就全部望风而降。 薛万均以三千骑兵大破高句丽军队,不仅斩获一万多人、轻而易举地拿下了扶余城,并且兵不血刃地逼降四十余城,如此辉煌之战果,令人击节称叹! 扶余城及其附近诸城全盘沦陷,令高句丽王大为恐慌。 他意识到,以唐军这种犁庭扫xue、雷霆万钧的势头,不消多久就可以直逼平壤、攻克高句丽全境。 所以,高句丽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夺回扶余城,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秦军主力越过鸭绿水。 高句丽随即集结了几乎是最后的五万大军,火速向扶余城逼近。 凌敬料定,向裴行俨进言道:“殿下,这差不多是高句丽所能调动的最后一支预备队了。如果把这支部队歼灭,高句丽势必再也无力组织有效的反扑。” 秦军的高级将领们经过讨论,一致同意凌敬的上述判断。 随后,裴行俨与多位副总管一同率领唐军主力,在薛贺水严阵以待,准备与这支高句丽大军决战。 靖平九年二月底,两军在薛贺水展开大规模会战。 这场大战的结果同样是毫无悬念的——战斗以高句丽军队阵亡三万余人而告终。 高句丽又一次遭致惨败。 其实,从高句丽决定夺回扶余城的那一刻起,高句丽军队的失败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此时天下之中,秦军无疑是最擅长野战的一支军队,而高句丽军队最显著的优势则是守城战。 只要高句丽王仔细研究过隋朝多次东征的战例,他就应该采取避敌锋芒、坚壁清野的战略,尽量避免与秦军野战,更要避免战略性的决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