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 曲水流觞 (第2/2页)
亭中以傅岩叟年龄最长,当仁不让地先行发声:“今日群贤毕至,俊彦云集,实乃文坛盛事也。吾虽不才,却也愿班门弄斧,只为抛砖引玉……吾昔日赏梅,心中有感,偶得一诗,请诸位雅正。” 众人自是连声“指责”老先生太过谦逊,大大的谬言。 别看傅老先生一生未曾入仕,但在信州士林可是素有贤名,倍受尊崇。 他自幼读书,一生视儒学教育为巳任。热爱本职工作,广交天下贤士。虽无轩冕之荣,意即一生没有考入进士行列。但开径延宾,即在铅山县永平古城郊,西湖畔筑有“悠然阁”。广开乡间行道迎接各地来访宾客。竹深荷净,暇日胜时,饮酒赋诗,自适其适,不知有王公之贵。 全场安静下来,但听苍老而不失中气的声音响起: “灵均恨不与同时,欲把幽香赠一枝。堪入离sao文字不,当年何事未相知。” “灵均”二句说的是恨不与屈原生于同时,否则,将赠献梅花一枝,以表仰慕之意。 “堪入”二句则谓屈原《离sao》广载花草,而未及梅花,故有此问。 此诗虽是言梅,全文却未见“梅”字,说是“偶得”,却也足见是费了心思的。 这样的诗,谈不上精妙,但也绝非“班门弄斧”,众人自是喝彩赞叹,掌声不绝。 辛弃疾亦是赞一声“好诗”,微笑道:“岩叟先生有经世妙才也,听罢此首‘梅花’,吾虽不擅诗词之道,亦愿试和之。” 早前辛弃疾隐退铅山时,与傅为栋往来甚从,虽数年未见,却也情谊如昔。 辛弃疾曾任枢密院直学士,偏武职多些,但也是二榜进士,盛于文名,早年的《美芹十论》和《九议》二文可谓是字字珠玑,虽未多有诗词传世,但文字功力了得,又哪有蹩脚的道理。 只听他曼声吟道:“月澹黄昏欲雪时,小窗犹欠岁寒枝。暗香疏影无人处,唯有西湖处士知。” 此诗谓寒梅清雅高洁,惟爱梅之友人方是其知音。 秦楚时,有临安诗人林逋者,逋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酷爱梅与鹤,终身不娶不仕,称“梅妻鹤子”。其所作《山园小梅》有咏梅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传唱,后以“暗香疏影”喻指“梅花”。 所谓和诗,即用诗词互相赠答唱和,或者对别人的诗词有感而发的唱和之作。和,指唱和,和答。和诗,也称之为“酬和”、“酬唱”、“唱酬”、“唱和”等。 和诗之体不一:意如答问而不同韵者,谓之和诗;同其韵而不同其字者,谓之和韵;用其韵而次第不同者,谓之用韵;依其次第者,谓之步韵。 步韵又名次韵,即用其原韵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须相同。 辛弃疾这首次韵傅岩叟咏梅诗,其意韵似要稍胜一筹,自也引得掌声一片。 稍顷,他又笑了笑,对傅岩叟道:“早前听得二月里岩叟先生新建悠然阁,吾不及道贺,今以‘贺新郎’一词聊作手信,心下惶恐,莫怪莫怪。” 傅岩叟亦是趣人,作皱眉状:“得是好词,否则吾可不依。” 众人皆笑,自有人笔墨伺候。 辛弃疾提笔蘸墨,笔走龙蛇。 陈同甫则在旁朗诵:“《贺新郎(题传岩叟悠然阁)》……路入门前柳。到君家、悠然细说,渊明重九。岁晚凄其无诸葛,惟有黄花入手。更西风、东篱依旧。斗顿南山高如许,是先生、拄杖归来後。山不记,何年有……” 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岩叟以“悠然”名阁,表示对陶的衷心仰慕。 辛弃疾号稼轩,与俩系岩叟皆仰慕陶潜,故词中多用陶事陶语。 “路入门前柳”三句,写穿柳入门,共话渊明重九轶事。“岁晚凄其无诸葛”三句,感叹渊明晚年虽以诸葛亮自况,却无诸葛亮的际遇。“悠然细说”,语意双关。 妙的是,昨日重阳,词中有“渊明重九”四字,着实是再贴切不过,听者甚至怀疑此乃辛弃疾临场所作,再看奋笔疾书的稼轩居士,眼神中又多了几分崇敬。 那边厢,冯过暗叹:这才是“词中之龙”应有之姿啊,这个时空耽误了这位词中圣手,罪之极也。 待陈同甫念罢最后一句“天下事,可无酒”,全场俱静,唯有溪水潺潺。 也不知怎地,鬼使神差之下,冯过低声念了几句:“肘后俄生柳。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右手淋浪才有用,闲却持螯左手。谩赢得、伤今感旧……” 明明是喃喃自语,却偏生教人听了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