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七十八章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拍摄 (第2/2页)
委会转交给村民们,但如果有特殊情况,比如遇到跟村里秘书有过节的,腿脚不方便的,一定要多绕几里地把信亲自交到人家手上。 乡邮员的工作虽然看着简单,但这一路上十里八乡每家每户的情况都要摸清楚,也只有这样才能把信安全稳妥的给乡亲们送到。 交代完了父亲说自己还有一封特殊的信要送,穿过一片绿油油的稻田,父子俩来到了一个叫五婆的老人家里,看到五婆父亲很熟练地拿出信封,五婆也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把他紧紧贴在了胸口。 拆开信里面装着的还有10块钱,五婆把钱揣进了怀里,接着满怀期待的让父亲帮他念信,可这时我们才发现,其实信是空白的,上面根本没有一个字,其实这封信是父亲写给五婆的。 里面的钱也是父亲自己掏的,五婆命苦,当初儿媳妇难产死了,她靠熬蛇羹把孙子喂大,后来孙子成了方圆几百里唯一的重点大学生。可孙子这一走就再也没回来过,就连前两年父亲去世也都没回来,对于一手把他拉扯大的五婆,他每年也就只有一张贺卡和一张汇款单。 孤身一人的五婆每天哭儿子想孙子,眼睛也慢慢地瞎了,父亲心疼老人家,所以这些年总会以孙子的名义给五婆写信念信。 父亲开始念信的内容:“奶奶您好,您的身体还好吧,眼病没有犯吧,腰疼也好了吧。” 五婆说:“他问了多少遍了”。 父亲沉默了一会,又接着念 “我这里一切都好,特区的形势发展很快,我的工作也很繁忙一时,还抽不出时间来回去看您,您在生活上要是有什么困难就告诉送信的乡邮员,他会找人帮您解决” 父亲的言传身教也让儿子备受感染,身为一名乡邮员,绝不只是机器般的收信送信,它还是一个乡亲们情感输送的纽带,前行的途中除了山路艰辛难走,大家的心路也要细细地抚平。 念完信,父亲跟五婆道别:“我们走了啊,回信啊,我替你写好了。” 五婆却说:“让你儿子写也行啊,听他念信就好像跟孙子说话一样”儿子说:“五婆,我会常来看您的” 五婆说:“我信多,你常来啊”。 从五婆家出来,父亲让儿子隔个十天半个月就去看看老人家,给他念念信,儿子一口答应了,可他始终觉得这是治标不治本,要解决这个事情的关键还是要劝孙子自己回来看五婆。 可想法虽好,只是一个不想回家的人,又能不能劝得动呢,沿着山路父子俩继续赶路,很快夜幕四合,前面就是两人今晚要落脚的村子了。 春夏时节,两旁的稻田青葱一片,突然眼前出现了一位正在泼洒农药的侗族姑娘。 侗族姑娘跟父亲打招呼:“大叔” 父亲回应:“嗯,这是我儿子,新上任的乡邮员,今年24岁” 看着眼前仙女一般的姑娘,儿子如同触电一般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三人边说边向往村里走去,姑娘说今晚寨子里有人办喜酒,晚上一定要多吃点,大家就是因为知道父亲要来才把日子定到了今天。 晚上是侗族盛大的篝火晚会,这些生活在山里的村民,尽管平日可能话不多,但一逢喜事总能开怀畅饮,儿子和姑娘两人也一见如故,和众人一起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一旁的父亲看着儿子和姑娘青春洋溢,满脸欣慰。酒过三巡,恍忽中他也回忆起了自己当初的爱情,母亲是他在邮路上认识的,那天下着大雨,母亲在山上放牛,扭伤了脚,父亲正好路过,于是他冒着大雨一路把母亲背下了山,两人也就这么走到了一起。 后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里,父亲骑着自行车把穿着一身红衣的母亲娶回了家,那时候的他们也像现在儿子这样青春年少,可结了婚之后父亲就一心扑在了邮路上,母亲总是一个人在家。 如今一晃几十年过去了,他们的青春早已经不在,对于妻子也是满心亏欠。第2天一早儿子和姑娘围着炉灶商量甚欢,窗外的父亲知道儿子的心思,也由衷地希望他们能够在一起。 从寨子里出来,父子俩继续赶路,山路蜿蜒曲折,上午的太阳也越来越大,儿子大概是走得有些累了,就说以后像这样的宽马路完全可以搭车,可父亲却说邮路就是邮路,不要整天想着投机取巧,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心里才踏实,也才有准头。 父子俩继续往前,很快还走到了一个小溪边,父亲说从这里淌过小溪可以少走八里路,但山里水冷,村民们都情愿绕路走,他不说儿子也知道,他的脚疾正是在这落下的。 说完父亲卷起库管,可儿子说今天有他在,您就不用再淌水了,也享受一回溪流,清澈冰冷,儿子背着父亲一步步向对岸走去。 村里的老人常说背得动,爹儿子就算是长成了,他在儿子的肩上,父亲显得句偻和瘦小,内心也已经是百感交集。恍忽间他又想起了往事,的确岁月不饶人,一眨眼的功夫他与儿子已经在无形中要换了位置,不过尽管黑发渐白,嵴背变弯,但看着儿子已经长大成人,这也正是他得到了最好的规则。 想到这里父亲也是老泪纵横,来到小溪对岸,儿子转头准备跟他说话,他泪水满眶的父亲也立马测过了身躯。 越过小溪父子俩在岸边歇脚,然而老二主动去山上叼来了柴火,给两人烤火暖暖身子,如果说刚出发时,父子俩第一次独处还有些尴尬,那到此刻两人对,心也越来越近,父亲跑了一辈子邮路,对于儿子的成长,他总觉得参与的太少而亏欠太多,父子聊完儿子起身准备继续赶路。 而他临行前说的一句话也让父亲为之动容 儿子说:“爸,该走了”。 父亲以为自己听错了,问道:“你说什么?” 儿子再次重复说了一句:“我说,爸,该走了。” 父亲对着老二说:“老二,你听见了吗?他喊我爸了。” 其实这时候父亲的内心是非常激动的,因为这是他听到儿子所喊为数不多的一声“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