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八十章 儒商(下) (第1/2页)
“二爷的变字说的不错,但变总要慢慢摸索的。 说这话,孟洛川也有些底气不足,孟洛川是读书人,是亚圣后裔,但最清楚的一个身份还是商人,商人的消息是灵通的,许多求新求变的东西,孟洛川也接触过,变,不是不想,而是出于身份考校,不能! 所谓的慢慢摸索,只是孟洛川的推搪之言,不说别的就说在南北方很吃香的机磨面,石磨,一天一夜不过磨一两千斤面粉,而且色泽不佳;水磨,磨出来的面粉跟石磨一样,只是磨的多一些,一天一夜不过三四千斤而已。 南北方建成的几家面粉厂,一天能磨多少,据说是数以万斤计的,而且磨出来的面粉,细腻、洁白,做出来的饼馍口感也是大不一样的,这个糙米、精米的区分差不多,孔孟府有许多土地,种的多是小麦,机器磨一事,孟洛川是仔细打听过的,但出于各种原因,不敢过于涉足而已,变,对读书人尤其是孔孟后裔而言,何其难也! 李大成的这一个变字,也是令许多读书人心惊胆颤的东西,维新时废了武举,废科举的声响也不小,这么变下去,这孔孟之道…… “四爷说的有道理,要慢慢摸索,只不知四爷的庆祥、瑞蚨祥、瑞生祥摸索了多少呢?” 提了一个问题之后,李大成伸手入怀中摸出了自己的笔记本,翻开了其中一页,低头看了起来。 “孟氏产业,做的是丝绸布匹衣服鞋帽土产,全都是维持小民生计的行当,大变怕是不妥吧?” 大多数鲁商做的都是沟通南北的倒手买卖,很传统,孟洛川的说法对大清的商家来说也算合情合理,只是在李大成这边,就不是这样了。 “三十年前。烟台商埠那边就有了美式缝纫机,这缝纫机,可以用来制衣、制鞋,一台缝纫机。至少可抵三五个熟练的裁缝,而且针脚细密规整,比之最好的裁缝丝毫不差。 二十多年前,德国人在烟台商埠,开了一处名叫弗兰大的机器纺织厂。这一台机器织机,一天抵得上一个熟练织工半年的出产。 二十年前,李中堂在烟台建华丰缫丝局,后经盛宣怀扩产,一年也有千余箱生丝出口的。 八年前,英国教士马茂兰,创仁德洋行,在烟台当地推广花边钩织,这仁德洋行每年通过花边产业获利巨万。 三十年前,德国人在烟台建了一个蛋粉厂。每年的出产也在几万上下。 四爷做的是丝绸布匹衣服鞋帽土产,缝纫机、织布机、缫丝局、花边钩织,这些不能带动小民生计?蛋粉厂,鸡蛋打粉而已,养鸡养鸭不是小民生计? 三十年、二十年、十年,四爷的摸索需要几十年呐?” 这番话,李大成说的就不怎么客气了,有着明显的质问语气,这些都是李诚有的人在烟台商埠搜集到的一些商业情报,这里面就有小民生计。孟洛川口中的慢慢摸索,太过推搪了。 李大成说的这些,大成公的人也在下面摸索,李大成也给出了具体的范围。山东当地除了织布纺纱之外还有草编、柳编产业,草编礼帽、柳编箱筐都是可以出口牟利的,花边也完全可以暂时替代织布、纺纱这些传统手工业,这是一条可以暂时走一走的路子。《 棋 子 小 说 网.qiZi.cc更多更全》 这些手工业的推广,靠大成公也是可以的,但李大成想拉孟洛川入伙。有了孟洛川给天下读书人做表率,或许山东之外的其他地方,也能慢慢自己摸索出道路。 近一两年的时间,大成公要做好山东市场,是没有能力他顾的,振威军这个负担也不允许李大成将大成公推到山东以外的其他地方,后面还有东三省呢!一点点的铺开大成公,耗费比之振威军是一点不少的。 除了大成公、振威军之外,李大成还要开煤矿、建铁厂、修铁路,这些都要做大的,想要做大,初期每一项的投资,都在数百万以上,铁路也是一个耗资大项。 李大成让北边的詹天佑估算了一下胶沂铁路的花销,单线过千万,双线差不多要一千五百万,若是过黄河与京汉铁路相连,又是一个千万左右的投入。 做整个一省的产业,初期的投入太大,大成公现在还没完全铺开,李诚有那边就面临资金压力了,这段时间,李诚有数次想起出孙家大院跟微山的现银,李大成都没同意,借台唱戏捐资助学之举,就是李大成为了缓解李诚有那边的资金压力想出来的办法。 “二爷是有备而来啊!” “呵呵,自打在京师的时候,李二就盯上孟四爷了。” 孟洛川本想借李大成的门路,捐建医府,没曾想,这位李二爷也在等着他入套呢!李大成说的这些,孟洛川无从反击,织机、缫丝局背后是什么,孟洛川清楚的很,种棉养蚕正是小民生计所在,反驳只会自取其辱。 “孟某的财力有限,瑞蚨祥、瑞生祥要在山东开分号,要在南北建分号,孟某这边真是有些力不从心啊!” 说到钱的事儿,李大成就不在乎了,他现在虽说也面临着资金的压力,但几百万银子他还是拿的出来的,不说微山藏银,孙家大院一处,就有现银两千万上下,为了山东民生挪出几百万也不是不成的,再者面临资金压力并不是说没钱,李大成跟李诚有的手里还有相当数量的外币,这些若是兑换成现金银的话,大几千万也是有的。 “山东官府在推广甜高粱种植一事,孟四爷听说了吧?不知四爷这边怎么看呢?” 说着说着,李大成话锋一转,又说起了甜高粱的事儿,想说服孟洛川不容易,或许甜高粱就是个不错的突破口。 “听说了,此事也是二爷一手促成的吧?” “正是!不知四爷怎么看这事儿呢?” “高粱确实耐旱耐碱,产量有所保证,但高粱米不适口,价钱是上不去的,以增加棉麦赋税。推广甜高粱为山东保粮,二爷的心意不错,但行事太过蛮横了,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