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九章 六贼之首(求月票!) (第2/2页)
开府仪同三司,是一个显示皇恩和崇高社会地位的荣誉官衔。 对这个诏命,蔡京坚决反对并且拒不执行,他忿忿而言:“内臣为帅,非盛世事,让一个宦官担任节度使都有些过分,怎能再授予他使相?” 赵佶又一次觉得,他的皇权被蔡京挑战了。 童贯闻听此事后也非常生气,他暗中秘密联络御史中丞石公弼、侍御史张克公等大臣,上朝弹劾蔡京。 童贯又鼓动郭天信进宫对赵佶说:“太阳中出现了黑子,主在斥退大臣,否则不详。” 赵佶就顺势又将蔡京赶下了宰相之位。 蔡京前两次罢相虽然背景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因为出现了“天变”。 古人认为,出现天变,就意味着朝政有缺失,作为总领朝政的宰相理应承担责任,要么直接罢免,要么引咎辞职。 其实这只是赵宋朝廷政治斗争的一个借口而已。 蔡京两次被罢相,本质原因其实是相同的,都是蔡京以相权冒犯了赵佶的皇权。 自宋神宗以来,赵宋王朝的政坛已经形成了一切权利都属于皇帝的局面。 蔡京竟公然挑战这个局面,赵佶岂能容忍? 年轻时的赵佶其实政治头脑很精明,他很善于运用政治手腕,他要牢牢掌控最终决策权,他想将大臣玩弄于股掌之中。 明朝王夫之说,蔡京根本不是什么权臣,他只不过是一个弄臣而已。 其实,王夫之说错了,蔡京既不是权臣,也不是弄臣——他既没有挟持皇权独揽朝纲之念,更没有专心追求皇帝宠幸和狎玩之意,他所追寻的是相权与皇权共治天下。 这是封建时代儒家知识分子的一贯梦想与追求。 可赵佶却不这样想。 赵佶认为,相权就是为皇权服务的,相权不能对抗皇权。 所以,赵佶既要利用蔡京的才干为自己服务,又要适时打击一下蔡京的气焰,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打击蔡京,实质就是打击蔡京所掌控的相权,目的是给满朝文武显示一下皇权至高无上的权威。 也就是,皇帝可以给你高官厚禄,也可以让你什么都不是,甚至身败名裂倾家荡产。 被赵佶敲打了两次之后,蔡京终于明白,相权在皇帝眼里只是皇权的附庸,自己所要服务的对象根本不是大宋王朝,而是大宋皇帝赵佶。 弹劾蔡京的行动并没有因为蔡京第二次罢相而停止——当时,奏章还不断送到赵佶的御桉上。 有个叫陈朝老的太学生甚至赴阙上书,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专门罗列了蔡京的所谓十四条罪状。 后来,彗星又一次光临天空。 江、淮、荆、浙等地区数月没下雨,遍地干旱。 朝中台谏大臣又纷纷将矛头指向蔡京,说“蔡京盘旋京师,余威震于群臣”,请求赵佶将蔡京逐出京师。 于是,蔡京被降为太子少保,仍致仕,出居杭州。 同时,赵佶下诏,不许大臣再继续弹劾蔡京。 对于弹劾,蔡京当时已经不在意了,他说过:“事苟当于理,多言不足畏也!” 那年,蔡京六十四岁。 如果蔡京自那时退出政坛,在杭州颐养天年,那么他或许就不会被太学生陈东列为“六贼”之首,《水浒传》中的他也不会是那个形象,他更不会成为赵宋王朝灭亡的替罪羊。 可是蔡京答应过赵佶尽死以报,他要兑现自己的诺言。 所以,如果赵佶需要他,他还会欣然复出的。 三年后,在西北率军收复青唐地区、又打得西夏节节败退的童贯,野心勃勃的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 可当时的宰相何执中和张商英,根本就没有能力支撑童贯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想法。 在童贯看来,只有蔡京才有能力让他放手一搏。 于是,童贯在出使辽国回来了之后,就对赵佶说:“辽国皇帝置酒于密室,单独宴请臣,有二夫人同席会饮。期间,辽国皇帝盛赞蔡京德望,说“南朝不用蔡京,不能致太平。”” 经过三年的对比,赵佶当然知道,何执中和张商英的才能,远远无法跟蔡京相比。 如今耶律延禧又说了这种话,让赵佶陷入沉思当中。 不久,正在杭州颐养天年的蔡京,忽然接到了赵佶的诏书,让他回京居住。 几个月后,赵佶正式下旨,封蔡京为太师,令蔡京落致仕,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这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之久。 蔡京这次之所以可以做这么久的宰相,主要是因为蔡京明白了跟赵佶的相处之道: 那就是,要时刻谨记赵佶的皇权至上,不可挑战; 那就是,要给赵佶赚多多的钱以供赵佶挥霍; 那就是,只有先满足了赵佶的奢靡之心,他才能施展他在政治上的抱负。 这九年,是蔡京人生当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一朝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赵宋王朝最鼎盛的时期。 而蔡京的第三次罢相,则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积极推动的。 但后来蔡京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这主要是因为,在蔡京执政的后期,对赵宋王朝了如指掌的蔡京,清楚得知道,表面上看着风光无限的赵宋王朝,实际上已经空了,而且边境毫无打国战的准备,他感觉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是成功收得了燕云十六州,以赵宋王朝目前的国力,也无法支撑燕云地区的消耗。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 赵佶忽然发给童贯一张纸片,令他告诉蔡京,请大家对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一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很错愕,并当场拒绝签名,他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赵佶对蔡京的冥顽不灵非常失望,就用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王黼换掉了蔡京。 谁想,四年之后,联金灭辽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个计划被执行得一塌湖涂之际,蔡京又被赵佶给请出来第四次担任赵宋王朝的宰相。 可此时的蔡京,时年已经八十,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 现在,凡是需蔡京所签署的文件,蔡京皆让其季子蔡绦为之,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换而言之,赵宋王朝此时的宰相之位,与其说是在蔡京手上,倒不如说是在蔡京仅二十七岁的三子蔡绦手上……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