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小学生_读《小王子》(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读《小王子》(二) (第1/1页)

    我:今天读的故事讲的是什么内容啊?

    儿子:怪里怪气的小王子。

    我:哦?怪里怪气的小王子。为什么说他怪里怪气呢?

    儿子:因为小王子要【我】给他画羊,画了好几次他都不满意。

    我:都是怎么画的啊?

    儿子:……(拿起了书,寻找那一段)但是我从来没画过绵羊啊……

    我:暂停一下,不要直接读原文,可不可以用你的话说说,一共画了多少次啊?每一次画得是什么样的?小王子反应是怎么样的?

    儿子:第一次画了个鼓着肚子的吞了大象的蟒蛇,小王子说他不要在蟒蛇肚子里的大象;第二次画了一张,没说什么样子,小王子说这只绵羊不健康,病病歪歪的;第三次画了一张,又没说什么样子,小王子说那是一只大公羊,长着角,他要小羊;第四次又画了一张,同样没有说什么样子,小王子说这只羊太老了,他要还能活很久的样子的;第五次画了一个箱子,并且说羊在箱子里,小王子说这就是他想要的羊。一共画了五次,第五次是小王子满意的了。

    我:哇哦,说得真全面,很细致。那第二次画的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猜到吗?

    儿子:应该是歪歪扭扭的,病殃殃的。

    我:你是怎么猜到的呢?

    儿子:小王子说他病病歪歪的。

    我:对的,很厉害!通过小王子的话推断出了画的样子。在写文章或讲故事的时候,不重要的情节不用重复描述,可通过结果,也就是别人的评价来说明。比如这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的画并不重要,因为小王子都不满意,如果每一次都像第一次那样说自己画了什么东西,小王子又给一遍评价,是不是就显得过于啰嗦了?读起来感觉没有兴趣想读下去了。

    我:来,爸爸简单演示一下。

    我努力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羊给小王子,小王子说:“这只羊不健康,病病歪歪的,请给我画一只健康的羊。”

    于是我又画了一只长着角的帅气十足的羊给他看。他说:“你看看这不是小羊。这是一只大公羊,还长着犄角呢!”

    于是我拿起笔,画了一只没有犄角又不是很高大的羊。他说:“这只羊年龄太大了,我要一只还有很长寿命的那种!”

    我:感觉怎么样?是不是感觉有点重复和啰嗦啊。

    儿子:嗯,有那么点啰嗦。

    我:而第一次画的画和最后一次的画,都具体的说了【我】画的是什么,第一次是吞了大象的蟒蛇,不是羊;最后一次画的是一个木箱子,也不是羊。这就是所谓的有详有略的描写手法,详略恰到好处之后,就能更好的描写故事内容,读起来有一定的节奏感,就更愿意读下去了,故事显得更有意思了。除此之外,这三次不满意的画作重点是想告诉你画的是什么样子羊吗?

    儿子:应该不是,但我不知道是什么。

    我:重点是小王子的需求或者要求。我们来看看他的要求是什么。第二次画的画,小王子提出他要健康的羊。第二次,小王子提出他要的是小羊。第三次提出的要求是要年轻的羊。重点突出了小王子的需求,而非【我】画的内容。所以也不应该每一次都写出我具体画了什么样子的画。明白了吗?

    儿子:……(有点懵懂)

    我:没关系的,知道有这么个概念就好。等到你上写作课了,这些简单的写作技巧老师都会教给你的。不用着急。

    我:最后为什么一个箱子,并不是羊,小王子却满意了呢?

    儿子:小王子说他的羊就关在箱子里。

    我:羊关在箱子里,但是并不知道它是什么样子的,不过羊长什么样子,全凭小王子的想象。小王子想象它是一只年轻的、小小的、充满活力的绵羊,它就是一只这样的小绵羊。明天小王子想象它是一只温顺的、不吵不闹的小绵羊,它就会成为一只温顺的、不吵不闹的小绵羊。想象的力量多神奇啊!

    儿子:我玩我的八路军玩具时候也会想象他们作战的场景,他们有榴弹炮、加特林、导弹和核弹。把在朝鲜的美国兵打跑了。

    我:呀,你是在想象长津湖电影里的场景吗?不过爸爸告诉你,那会儿我们已经不叫八路军或新四军了,因为这两个部队名称是抗日战争期间,我们党领导的部队名称。赶走日本鬼子之后,我们就改叫人民解放军了,到了抗美援朝期间,赴朝鲜作战的军队又有了个神圣的名字叫:中国人民志愿军。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晚安小家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