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危机时刻(1)  (第8/8页)
皇权的禁锢中。    这位博士言外之意,要我将这“罪己诏”全部公之于世,日后,如我有一丝丝懈怠或者违反,这些儒家博士就可以借罪己诏的名义以及天下臣民的悠悠众口,来指责我、批判我,这也是昨日,子婴与我对饮时,为什么说“罪己诏”会伤害皇权的原因。    对一个人来说,高标准的承诺,就是一把双刃剑,古今依然。    但我根本顾不了那么多,为了重拾天下人心,我只能同意这位博士的建议,表现出一副大度的样子,在朝堂之上喊了一声:“准。”殿下一片欢呼。    ……    儒生,中国历史一股非常重要的政治力量,立功、立德、立言,是他们的思想目标。    毕竟我是2000年后的人,我对中国历史的熟悉,让我知道儒家是中国古代政治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甚至一些儒家价值观和主张,更成为秦汉之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条暗线。    在刘邦手底下,就有一群才智超群的儒生,为其出谋划策,与其说是刘邦得天命,赤帝子斩杀了白帝子,不如说是儒家对刘邦的全力支持,让他成就皇图霸业。    为了拉拢儒生,我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    等朝堂安静了一些后,我对这满朝文武说:“先皇去世,曾有遗命,不准定谥号,但为表先皇功过,朕决意为先皇评定‘谥号’。”    我目光投向刚才那个儒家博士,心想:“你们儒家不就是想要政治话语权嘛,老子如今都给你。”    众所周知,秦始皇对“谥号”非常厌恶,觉得后代人没资格去评价自己,所以就将持续了商周几百年的谥号制度给废除掉了。    然而,谥号从来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文化符号,而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约束力。    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终搞的犬戎攻破镐京,于是在周幽王死后,后代人就给他一个非常难听的“幽”字作为谥号,用来提醒后续当权者,如果怕死后挨骂,被别人给一个难听的谥号,生前就要励精图治,当一个勤勉的好皇帝。    另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谁给皇帝评价“谥号”,就代表了谁最有政治实力。    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是由各家宗族长老来负责评定谥号。而在秦汉之后,文臣、士大夫则开始掌握“谥号”的评定权,反映出了政治权力的流转,各方实力的此消彼长。    果不其然,在听说要给始皇帝评定谥号后,一帮儒生就在下面争论起来,纷纷引经据典,开始给始皇帝的谥号寻找合适的字。    就在他们讨论的热火朝天之际,关内侯首先坐不住了,连打招呼都没大,直起身子,对着那群儒生毫不客气的大声喊道:“你们这些臭儒生瞎叫嚷些什么,给始皇帝评定谥号,那是我们赢氏宗族的家务事,哪里轮得到你们七嘴八舌的在那边置喙。”    谁曾想,儒生们毫不示弱,纷纷会怼关内侯,大秦朝堂一时吵成了一团。    子婴神情颇为紧张的看了看我,左手拽了拽关内侯衣袖,可关内侯并不为所动,咒骂儒生的话反而越来越难听。    我坐在龙椅上,静静看着一切,没想到这个看似颇有城府的关内侯竟然是个直性子,顺便帮了我一个大忙。    通过这一轮争吵,我看到了以关内侯为代表的赢氏宗族在朝堂里有多大分量,不得不说,儒生虽然位阶比关内侯要低,但是,却个个言辞犀利,能言善辩。    此时我注意到朝堂之上还有另外一群人,他们默不作声,好像事不关己的一样坐在朝堂上,眼神迷离,无所适从。    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他们就是李斯死后群龙无首的,由六国游学士子所组成的外籍谋士集团。    这三股势力,组成了如今的大秦朝堂。    看着争吵越来越剧烈,语言越来越难听,子婴频频看向我,非常着急地希望我能出面平定这场朝堂辩论。    而我并没有理会他,继续仔细观察着朝堂上各方势力的尔虞我诈,只有在他们言辞激烈的争吵中,我才能知道这些人最真实的诉求是什么?是功?是名?还是利?    被情绪左右的人,最容易说真话。我脑海里闪过一句话:混乱就是阶梯。    终于过了一会儿,我看情况差不多了,右手重重拍了一下御桌:“放肆!”    朝堂立刻安静下来,我神情严肃环视殿下众臣,压制他们的躁动。    我不屑于分辨这次争吵的谁是谁非,把朝会主题引向了另一件事。    “朕料想昨晚,已经有人听到了些许风声。在这里,朕正式宣布这道诏令,”说着,我从御桌上捧起丞相印玺,郑重的交给韩谈:“公子子婴,博学笃行,德才兼备,文武双全,对大秦衷心赤诚,为人坦荡机敏,朕决定,即日起拜公子子婴为大秦丞相,统领国政。”    听到这句话,刚才还直着身子跟儒生博士吵架吵得面红耳赤的关内侯,脸上闪过一抹浅浅微笑,神态十分得意。    相比之下,子婴则小心翼翼的从座位上站起,毕恭毕敬对我深深一拜,然后双手举过头顶,接下丞相印玺,随后高声回道:“臣子婴谢二世皇帝陛下,陛下万年,大秦万年。”    “日后,大秦可要拜托丞相了。”我微笑着对子婴说。    子婴再拜,回道:“臣一定竭心尽力,为陛下分忧。”    等子婴坐定,我问他:“如今这局势,丞相有何良策。”    “回陛下,如今我大秦第一要务,就是依秦律,严惩赵高,安定民心,凝聚朝野。”子婴从身旁拿起一个竹简,双手捧起:“此简上书,赵高逆臣之十大罪状,请陛下裁决。”    我对着子婴摆了摆手:“赵高,大秦之祸患皆因此逆臣,你直接把所拟十大罪状念出来,朕与诸位大臣一起裁定。”    “诺。”    子婴站起身,抖搂开竹简,对着满朝大臣,一一数落赵高的诸多罪责,当子婴念到赵高残害忠良,害死丞相李斯时,那些算是外籍谋士的大臣纷纷跪地痛哭,高声呼喊着李丞相之名,告慰他在天之灵,终于沉冤昭雪。    洋洋洒洒十项罪状,被子婴掷地有声,一一昭示,桩桩件件都证据确凿。    念完之后,子婴回头对我说:“臣建议,车裂赵高,夷三族。”    子婴的话引得大殿内群臣激奋,不约而同高声呼喊:“臣等复议,车裂赵高,夷三族。”    愤怒的声音,让整个大点都为之微微晃动。    “好,朕决定,车裂赵高!明日行刑。”为了压住众臣的声音,我用尽丹田之力,才喊出了这句话。    “陛下圣明,大秦万年,皇帝万年。”众臣再次拜服。    唯独子婴抬头看了看我,我猜他心里已经明白我这句话里暗含的其他意思。    等大殿再次安静下来后,一位位置较远的大臣起身,对着我拱手:“赵高伏法,大患已除,然,臣听闻函谷关、峣关外,楚军正兵分两路,一路项羽,一路刘邦,不日即将叩关,贼势正盛,我大秦已陷危局。”    没错,赵高之后,项羽、刘邦成了大秦眼下最大威胁,让大殿内再次陷入沉寂,似乎很多人都没有具体应对之策。    这件事我和子婴已经商议过,我并不担心,我此刻只想知道一件事:    这大殿内,到底有多少人主和?多少人主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