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 国运衰落!落笔成诗!  (第1/1页)
    随着最后一个诗题出现。    广场上传来一众学子的欢呼声。    总算有一个简单一点的的诗题出现。    ‘志’一字,顾名思义便是写志气、志向。    读书人别的没有,就是有志气,更何况是一群没有经历过残酷官场的愣头青?    志比天高!满怀壮志!壮志酬筹!踌躇满志!    都是读书人的写照!    “这次,我必定能敲响文钟!”    “哈哈哈...我谁敢跟我李志豪比志气?”    “我张天一,必定诗考夺魁!”    “总算有个简单点的题目了,我差点以为我就要凉了...”    “快快!快快作诗,敲响文钟.....”    乾兴台中的学子们喧哗无比,兴奋盎然,题目一出现,纷纷找了桌子,开始作诗。    这广场其中,摆放了几千张桌子,供学子写诗,但当这么多人扎堆在一块,作这最后一题,位置便有些显得不够了。    很多学子索性直接趴在地上,书写诗句。    不远处。    乾兴台附近的一处阁楼之中,两名老者正在坐着品茶,他们的窗户正对着乾兴台这处,里面的动静都能看得分明。    正是荀列子和刘高远两位大儒。    “看来,礼部的人觉得出题太难,将最后一题改变了难度。”    刘高远摇摇头,叹口气道:“大乾的诗坛的确有些落寞了,如今已经没有多少好的诗词出现,不像我们当年,才华横溢者横出,千古诗词频频呈现。”    荀列子喝了口茶,淡淡道:    “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值盛世,当今圣上篡位夺权,寒了当年多少读书人的心,很多读书世家都藏于深山隐居,闭门不出,在家研究学问。诗坛落寞也不奇怪。”    话毕,两人略显沉默。    如今是大乾王朝永兴十六年。    距离建难一役,已经过去了十六年。    建难一役,不止是只死了一个孔方正,还有几名大儒,更有座下无数学子都被牵连。    从那一年开始,许多读书人感叹世道不公,对新朝失去了希望,纷纷产生厌世的念头。    也就是后来,永兴大帝古长空就位后,展现出了强于前朝皇帝的治理手段,让国家焕发了一些生机。    先是对内,雷霆出击,铲除了地方势力,各种江湖门派连根拔起,就连天下第一道宗,天师道宗都被铲除,将豪强,门派的土地夺回,还地于民。    对外御驾亲征北伐三次,令突厥帝国退却千里,夺回了不少国土。    如此,不少读书人见并不是昏聩的皇帝后,文风才慢慢恢复。    虽有这样的弥补,可建难一役后,已经是国运大损,不复当年之辉煌。    因此,常年各地蝗灾、旱灾、水灾等灾祸频发。    往年遇到灾祸,都是由儒者,读书人举办小型诗会。    如果是旱灾,“祈雨文会”,配合文器,作诗词文章,引来才气,才气沟通天上掌管降雨的星辰,那么就会下雨。    如果是水灾,就会举办“止涝文会”,遇到蝗灾,就要举办“驱蝗文会”,少不得要作驱蝗调、灭蝗曲。    但是自从永兴一朝,儒者突然发现,即使是用出文器,写出诗词,依旧是毫无作用,并不能沟通天上的星辰。    只能凭借朝廷的力量去赈灾。    这便是国运衰落的缘故。    皇位不合礼法的更替,当今圣上斩杀儒者,都大大消损了国运。    这也是为什么建难一役之前,前朝的永昌皇帝虽然不着调,但国家凭借着前朝的积累和鼎盛的国运,百姓依然还过的下去。    而当朝圣上,勤于政事,但百姓反而过的没有前朝好。    文坛衰落,儒道衰弱,也是有这部分的原因。    至今依旧有许多读书人,想着重新翻案当年斩杀读书人一事,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解救大乾。    当然,这样的言论很快就被打压下去,因为翻案,等于是证明当今圣上做错了!皇位不合法!    沉默片刻后。    荀列子笑了笑,开口道:“几百年一遇的天命之争即将到来,恐怕圣上也察觉到,国运衰落的问题。想通过诗考,寻来一些文才,去争一争天命,壮大大乾国运。”    “应是如此。”    刘高远颔首道:“只可惜,大乾文坛衰落已久,虽独占儒道五阁,但文风依旧疲软,想要与其他几国争天命,夺取国运,怕是没有想象中的容易啊!而且老夫觉得,根源不在此,而在于....算了,不说也罢....”    刘高远想提翻案一事,他察觉到这话不该说,多说无益,也便止言了。    荀列子知道对方想说什么,恐怕李振也是他的布局之一。    他为之一笑道:“你看好的李振,今日好像并未作出诗词来啊。”    刘高远一看远方的李振,无奈道:    “此人,说起来有些奇怪,经过儒阁的相处,我觉得此人小聪明是有一些,可是发现并没有大才华,这又有些说不通,当日他能作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番道理,难道只是昙花一现?”    说完,他又看向荀列子道:“对了,今日我好像并未发现你看中的那李逍过来,这其中是有些什么缘由吗?”    荀列子摇了摇头,并未多说,而是开口道:“其中缘由,老夫暂时不便细说。”    万一说了,你小子抢我徒弟咋办?    虽然老夫根本不惧,那李逍受了自己的大恩,凭借他的秉性,根本不可能做出这事。    当然,还是要防一手这个刘高远。    “好了,不多说了,看看有谁能够做出诗词来,惊动翰林院的文钟!”    说着,    两人不约而同的朝着广场望去。    ...    广场内。    无数学子埋头作诗。    这一试题‘志’的出现,苏攸决不由有些技痒,脑海中有些灵感,当即浮现了一些诗词,很想书写出来,当众扬名。    他有信心,这首诗足以敲响文钟,至少五响!    不过,他还是第一时间,拿出宣纸,写上题目,随后写上了李逍的地址和姓名,输入才气,将‘游龙文封’寄了出去。    “游龙文封”一飞冲天,飞到高空之上,白云之间,随后朝着玄机侯府的方向,快速奔驰而去。    做完这些,苏攸决又找了一处空位,开始琢磨诗词。    “若是最后一刻,文封还未归来,届时我再献上自己的诗词,也算没有对不起兄弟了。”    苏攸决这般想着,耐心的等待李逍的回信。    两刻钟后,他便作出诗词。    不过,他并不着急献上,而是耐心等待。    一旦他献出诗词,代表着作答一次,便要离场,不能帮助李逍递交暗考的答卷。    “李逍老弟,虽然时间紧迫,你可一定要作出诗词来啊!”    他心中默默祈祷着。    也就在这时候。    胸前一动,显然是游龙文封已经回归!    嘶....    苏攸决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他有想过李逍能在一刻钟能勉强做出诗词。    可是这时间,也太出乎他的意料了!    距离他寄出两刻钟的时间,居然文封便回来了!    也就是说,李逍作诗...    只用了几个呼吸的时间!    落笔成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