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 寄宿生  (第1/2页)
    那个夏季,紧张的中考后,成绩公布下来,香儿如愿以偿考上了城里的高中。暑期她过得出奇地惬意:躺在荔园的竹榻上憧憬着新老师新同学,憧憬着新知识新生活,甚至畅想着三年后收到某个大学的大红录取通知书。一个个美好的心愿如树上挂满累累的通红荔枝,剥开来是满满的芬芳与欣喜。    那年的中考录取程序与往年不同,中专都排在重点高中“收割”完后才录取,录取分数明显降低,录取率大为上升。香儿以高出中专划线分四十多分的成绩,稳稳妥妥被重点高中录取。虽然没能如长辈们愿去上仙游师范将来当个小学教员,但是女儿有如此上进心,老跃进和山里英自是心生欢喜,对她寄予了沉甸甸的厚望。    她的几位同学也发挥不错,各自考上了理想中的学校:林媛考上了泉州幼师,杨丽芳考上了莆田艺术学校,于秋萍考上厦门轻工学校,林惠敏考取了外省的卫生学校,方萍萍和跟香儿一起考入莆田四中……马常青和郑山炮分别被市内普通中专录取,但是他们放弃读中专,选择一起到西墩尾镇中学继续上高中。大家都为他们不去念中专惋惜,可几年后事实证明,马同学和郑同学的选择是正确的。    早早的,阿嫲就用旧花布为香儿亲手缝制了一个漂亮的米口袋,母亲也给她配备了一副崭新的铝盒、调羹和筷子。入学报道那日一大早,山里英还特意为香儿煎了一条带鱼的中段给她带上。香儿便抱着装得鼓鼓囊囊的书包,坐在母亲的自行车后座上,经过一个多钟头的颠簸,来到小西湖边的莆田四中报道。    香儿当初选择报考莆田四中,是经过取经的:根据表哥潘教授分析,她的成绩在普通中学虽然是拔尖的,但是到了重点校压力肯定更大,考一中压力大,她又偏文科,四中的文科教学水平不亚于二中,于是便报考了四中。    那是一所“历史悠久”的百年老校,始建于清末民智初起,校门深藏在逼仄的民宅之中,食堂还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清殿”,洗漱用水是打的井水,有些宿舍是土木结构的瓦房。    交完学费,香儿“幸运”地被宿管安排在一间昏暗的单层土瓦房里:三架双层单人床,各自上铺睡一个同学、下铺睡两个同学,不足二十平米的空间里,上下铺挤进了九位同学,转个身都怕会碰到对方。    舍友们来自莆田沿海、山区、平原各个地方,有的父母直接挑了一担米过来,有的连过冬的棉被都准备好了。中间的桌面上很快摆满了牙杯牙刷、暖瓶、各种腌咸菜、腌鱼干、罐头瓶等等。新同学们个个手脚麻利,谈笑风生,只有第一次住宿的香儿呆呆地站在床铺前发怵。    山里英给女儿铺好席子后,出来时从裤兜里掏出三十块零钱给她,吩咐道:“记得蒸干饭水要没过米一节指头,要吃什么菜就在食堂里买,过两天有空了,我再来看你。“    香儿点点头,望着母亲牵着自行车远去的背影,眼里噙满了泪水。    午饭后,香儿跟着舍友们一起到三清殿侧的厨房学蒸饭。她们以一个宿舍为单位,把九个装好米和水的铝饭盒用白布带从上下四面打十字活结打包好,做好记号再放到大蒸柜里,晚饭时间过来取就可以了。    舍友们商议,每天按床位顺序轮流派一位同学去食堂蒸饭取饭,铺位在门口的香儿第一个轮到。    可是,就这简单的取饭蒸饭,香儿刚开始也没搞好,晚上第一次去领饭盒,她就把别人的饭盒给拿回宿舍了。    当徐碧桑同学带着她返回食堂时,一个戴眼镜的高个子男生正像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围着大蒸柜上下搜寻,急得汗流浃背。旁边站着一位系着大红色围裙卖开水的阿姨,也在帮他四处留心。    “嗨,田柏良,你找什么呢?”徐同学捂着嘴巴偷笑,把藏在身后的那摞饭盒猛地提到他面前,问,“是不是找这个呀?”    田同学喜出望外,一把夺过那摞饭盒,转而有些生气地说:“原来被你偷拿了,害我们整个宿舍要没饭吃!”    “哼!什么叫偷拿?帮你找到你还不感谢我!”徐同学故意白了他一眼。    “好好好,感谢感谢。”田同学囫囵说着,拎起饭盒急匆匆小跑着去男生宿舍了。    香儿站在一旁尴尬地看着他们说笑,从所剩无几的一堆饭盒中找出自己宿舍的那摞饭盒,经徐碧桑再三确认后,才敢领回宿舍。    “饭来喽,饭来喽!”舍友们早已饥肠辘辘,打开各自的饭盒,纷纷举勺子埋头挖起洁白喷香的米饭,吃得津津有味。    她们头两三天的配菜基本上是家里带来的鱼干咸菜,就着在食堂花两毛钱打的青菜豆腐汤。香儿也打了一份热腾腾的青菜豆腐汤,就着家里带的油煎咸带鱼配干饭。    匆匆吃过晚饭,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