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清  (第2/2页)
也不是亲生儿子,是郭威夫人柴氏的侄子,原名叫柴荣。因郭威夫人没有儿子,当柴荣来投奔姑妈时,就被收为义子,改名郭荣。    ……    河中镇的李守贞被平定后,凤翔镇的王景崇也在很快战败自杀,于是三镇叛乱都平定了。    郭威因平叛有功,被加封为枢密使、检校太师兼侍中。赵匡胤也因战争中的表现而声名鹊起,成为一名将领。    关西的战争结束后,韩令坤、慕容延钊也终于有了下落,赵匡胤请求把他们都调遣到郭威的军中,为郭威效力。    ……    西部平定了,但北方的契丹人又侵犯河北,各节度使和刺史都只固守自己的地盘,不主动出兵拦截,契丹的流动骑兵不断南下,来到贝州(河北邢台清河县),还抵达了邺都的北边(邯郸临漳县一带)。    后汉隐帝担心北方失守,再次请郭威出兵。任命大帅郭威为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宣徽使王峻担任监军。    朝廷同时任命郭威的养子郭荣担任邺都天雄军牙内指挥使,兼检校右仆射。    郭威临出发去邺都前,向汉隐帝建言说:“陛下年纪尚轻,有大事应当先请教太后。亲近忠诚正直的人,远离小人,苏逢吉、杨邠、史弘肇都是先帝的元老,希望陛下放心任用他们,边疆战事则由我效力。”    但汉隐帝刘承佑有自己的想法,他自言自语地说:“我虽然年轻,但也19岁啦,大权都掌握在你们这些旧臣手中,事事都要听从四大臣的安排,你走了,我正好借机要亲政。”    汉隐帝把想法禀告李太后,太后说:“儿啊,此事万万不可,你要遵照父亲的安排,切不可对元老旧臣轻举妄动。”    “母后,现在我是皇帝,你不要太担心,我自由办法。”    “你虽然做了皇帝,但还是一个孩子,没有大臣辅佐你,你能干成什么?千万不可鲁莽行事,否则会害了我们全家。”    汉隐帝嘴上虽然答应了母亲,但还是不服气,他为此思索了几个月,脑子里最终形成一个计划。    ……    950年十一月十三日,辅佐大臣史弘肇、杨邠、王章坐在广政殿内等候入朝议政,突然间,几十名甲士从殿内涌出,不由分说乱刀杀死此三人。    汉隐帝刘承佑随后召集在京都的前节度使、刺史等上殿宣布此事。    汉隐帝对入殿的诸将军说:“史弘肇等欺我年幼,专权擅命,使你们常有忧虑,自今以后,我与你们共掌国家,再不必担忧了。”大家拜谢而退。    汉隐帝还逮捕杨邠等人的亲属和随从,然后全部杀死。    汉隐帝的舅舅李业还派人在京城杀死郭威、王峻的家属,连婴儿小孩也不放过。    ……    同一天,汉隐帝又紧急派供奉官孟业带着密诏前往澶州、邺都,执行绝密任务。    孟业快马加鞭,先来到澶州,见到澶州节度使李洪义。他拿出皇帝的密诏,密令李洪义诛杀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因为王殷是史弘肇的亲信。    李洪义虽是李太后的弟弟,但他畏缩胆怯:“公公,此事万万不可鲁莽,我估计王殷已经知道此事,我担心你难以完成密令,为了你我的安全,我还是带你去见他吧。”    孟业得不到节度使李洪义的支持,当然杀不了王殷,他思索再三,也只好答应李洪义。    李洪义带着使者孟业拜见王殷,李洪义把事情一说,王殷大吃一惊,立即扣留了孟业。王殷另派澶州副使陈光穗携带皇帝的密诏飞驰到邺都,报告郭威。    郭威展开密诏后大怒,只见上面写道:“见诏如见朕,邺都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威和曹英立即诛杀枢密使郭威、宣徽使王峻二人,其余将官免死,不得有误。”    郭威马上召集三军将校集合,他一身戎装,威风凛凛的站在高台上。    “我从默默无闻到声名显著,忠心辅佐国家,先皇驾崩之前,我与杨公、史公等人一起接受遗命,弹劾逆臣镇压叛乱,废寝忘食管理国事。但朝廷却没有法度,现今又来取我首级,你们等人应奉诏杀了我,然后回报天子,各自获取功名大业。”    他的手下将领郭崇威、曹英等人马上谢罪说:“这一定不是皇上的旨意,是朝廷小人私自发出诏令,如果让这些人掌握重权,国家还能安定吗?愿跟您进京上朝,当面洗刷罪名,清除皇上身旁的jianian臣。”    在众人的劝说下,郭威决定起兵“清君侧”。义子郭荣也同意起兵。    当天,郭威命令郭崇威率骑兵前面开路,他自己带领队伍接着向京城进发。    郭威留下义子郭荣把守邺都,让赵匡胤留在郭荣身边。赵匡胤很高兴,他对郭荣说:“将军,这件事情事关重大,要事不宜迟,郭大帅已经启程出发,我们随时做好后方接应,以防不测。”    郭荣说:“从现在开始要加强戒备,放出流动哨,随时打听京城的消息,留在邺都的军队准备接应。这个时候还要防备契丹军队的袭扰。”    “请将军放心,我亲自带兵守备城墙,严禁闲杂人员出入。”赵匡胤整理好铠甲,带着军士赶往城墙上督促检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