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52. 贬赵普  (第1/2页)
    赵匡胤对外武力用兵,对内也严加管束大臣,不徇私情,决不能让黄袍加身的故事重演,此前的杯酒释兵权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971年年初,有一个叫赵玭(pin)的人,担任右监门卫将军。他本是后蜀国的将军,当周世宗柴荣派军队征讨陇西四州时,担任秦州观察判官的赵玭献城投降后周,因而得以在周朝继续做官。    到宋朝时,他担任右监门卫将军,此人急躁刚直,常常违背皇上的旨意,但赵匡胤因他有功,颇为宽容他。但赵玭最终因违反法纪,被宰相赵普奏请罢免了将军之职,他因此怀恨在心。    赵玭多方打听,查访得知宰相赵普私自贩卖秦州、陇州木材牟利的事,他心里乐开了花。    有一天,赵普上朝时,赵玭栏住他的轿子,“赵丞相,听说你刚正不阿,铁面无私,你贩卖的秦州木材利润丰厚,为何不敢对外讲啊?”    “你在乱说什么?”    我曾经在秦州为官,那里有什么好的资源我都知道,你做的事情是瞒不住世人的,我要揭发你。”    赵普极力否认,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赵匡胤很快听说了这件事,他没有包庇赵普,而是召来赵玭、赵普当面质问是否有这事。    赵玭说:“秦州、陇州的木材又大又好,但朝廷禁止私人贩卖,赵普却派人贩卖木材,违反了法律,请朝廷严惩不贷。”    赵匡胤质问道:“赵普,这是真的吗?”赵普支支吾吾地说:“臣确因建造府邸派人购买了木材,从水路运到了京师,是手下的官吏私自贩卖木材谋利,臣事先并不知情。”    “那就是说,你确实做了。你身为宰辅,知法犯法,必定要受到惩处。”    赵匡胤最怕大臣倚权自负,要把赵普驱逐出朝堂,并要召集百官通报此事。    赵普慌了,连夜跑到前辈王溥家里述说原由,请他出面帮助处理此事。    王溥是原宰相,现在退职在家,他第二天赶紧上奏皇上说:“赵玭一个西蜀国投降过来的官吏,竟敢当面在朝堂外顶撞当朝一品大臣,此人是公报私仇,实属胆大妄为,并且他的口碑不佳。赵普只是对下属监管不力而已,陛下还不至于让他罢官。”    赵匡胤此时也觉得可能处罚太重,本来也很依赖赵普,于是顺坡下驴,答应了王溥,不再罢免赵普。    皇上又反过来责罚赵玭,命令武士鞭打他,由御史大夫在宫殿中当场审讯他是否是公报私仇。    还是赵普不想与赵玭结怨太深,他知道冤家宜解不宜结,并且自己确实有做的不对的地方,于是主动在皇上面前为赵玭开脱,赵玭才得以免遭更大的惩罚,但被贬为汝州牙校,逐出京城。    ……    赵匡胤对赵普还是信任的,他喜欢突然造访大臣的家中,赵普家去的最多。赵普虽然也很小心,但总有疏忽的时候,还真被赵匡胤发现了一件尴尬事。    有一天,赵匡胤又来到赵普家,恰逢浙江的吴越王钱俶派使者给赵普送书信,还带来了十瓶海产品,赵普还没来得及收起来。    赵匡胤的车驾来到,赵普赶紧出来迎接,赵匡胤来到里面,看见那十瓶海产品就很好奇,“赵普,你这是何物,我怎么认不出。”    赵普见躲不过了,就如实报告,“这是吴越王钱俶送来的浙江海产品,我还没来得及向陛下报告呢。”    赵匡胤说:“今天我来得正巧,海物一定很好,何不打开看看?”    赵普随即让人打开瓶子,众人突然眼前一闪,谁也没想到的是,里面竟然装的是满满的金子,都是瓜子形状的。    赵普吓坏了,赶紧磕头说:“臣还没有打开过书信,实在不知道里面是什么东西,今天这事,我应当奏报陛下,然后退还回去。”    赵匡胤脸上闪过一丝不悦,马上又笑说:“吴越的钱俶派遣儿子钱惟濬来朝贡,顺便也拜访你,实属人之常情,爱卿受之无妨。他们肯定认为朝廷之事皆由你等书生决定,以为我事事要听从你们的安排。”    赵普吓得赶紧谢罪:“我等书生都听从陛下的旨意,都是给陛下做事的,不敢有丝毫专权。”    赵匡胤没有再安慰赵普,闲聊了几句就起身告辞了,不知道他心里到底怎么想的。    赵普一夜也没睡着,心里忐忑不安。第二天,赶紧带着这些金子送到皇宫里去了。    ……    赵普此人对朝廷是忠心的,他流传的故事很多。    赵普做了十年的宰相,性格刚直,曾经推荐某人为某官,赵匡胤不答应。    第二天,赵普再奏,皇帝又不答应。    第三天,赵普还奏,皇帝被激怒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破并仍在地上,但赵普神色自若,把奏章拾起来补充完整后,继续上奏。赵匡胤没办法了,只好答应。后来,赵普推荐的那个人果然以称职出名。    按照惯例,立功的人应当改任官职,一般是调到更好的地方为官。但有一次,赵匡胤因为不喜欢那个人而没有迁官。    赵普据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