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部 几阵高风鸿雁远 一犁春雨杏花红  (第3/3页)
地分成三级,按照人口平均分配。”    听到这里,村民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开始使劲地鼓掌,高耀辉双手不住地往下压,才让大家安静下来。    “老少爷们的心情都能理解,不过耕地虽然定为三级,但同等级的耕地也有好坏之分,谁也做不到一碗水端平。为了避免争执,生产队决定以抓阄的方式来决定各户的土地坐落,抓到哪块地就种哪块地。大家同不同意?”    毕竟众口难调,抓阄是最公平的方式了,村民们纷纷表示同意。    “既然大伙都同意,那就开始抓阄吧。三个纸盒子里面装的阄分别代表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各户根据人口,家里有几个人就抓几个阄。从第一生产小队开始,高有成喊到谁的名字,谁家就派个代表过来抓阄。”    高有成摊开账本,开始喊人。被喊到的村民进入仓房抓阄,打开抓出来的阄,高有成将耕地坐落记录在账本上。每个抓完阄的村民都满面春风,拿着阄,述说着自家分到的耕地有什么特点,适合种植什么农作物;还没抓阄的村民盯着高有成,焦急地等待着。    王万全夫妇也领着子女来到了会场,他们违反规定,生育了四个子女,长子王大富,1968年出生,刚刚初中毕业;长女王春华,1972年出生,小学五年级学生;次子王山贵,1977年出生,刚上小学一年级;次女王秋荣,1980年出生,还抱在何田田怀里。四个孩子的名字里寄托着王万全的希望,荣华富贵都有了,可是他家日子却过得困苦不堪,连吃饱穿暖都是奢望。    这时,小儿子早就跟小伙伴们玩去了,大儿子跟高有成的独子高志腾凑在一起,在地上画了个格子,下着五子棋;高志腾正在县一中读书,长得白白净净,不像个庄稼人;大女儿静静地站在一株蜡梅树旁看梅花;何田田抱着小女儿,跟妯娌杨梅坐在一张长凳上,看着大伙抓阄;王万全跟弟弟王万友并排坐着,抽着旱烟,聊着家务事。    王万全问:“万有,大富的事情,你办的怎么样了?”    王万友说:“已经办好了。让他跟张瓦刀学瓦工。”    王万全叹了口气,说:“他要是能跟你学木匠多好。木匠在家里干活,风吹不着,雨淋不着,瓦匠在露天干活,风吹日晒多辛苦?这孩子就不是享福的命,愣是学不会木工活。”    听到丈夫数落儿子,何田田有些不满,说:“你是享福的命?学手艺讲究天分,大富学不会木匠活,说不定就是个好瓦匠呢。”    王万友急忙打圆场,说:“瓦匠比木匠吃香,我还是赞成学瓦工。”    这时,正好高有成念到王万全的名字,王万全扔掉手中的旱烟卷,大踏步走进了仓库,乡亲们在一边起哄。    “万全,你家合适啊,能分六个人的地。”    “俗话说破手如刀,你一定能抓个好阄。”    “荣华富贵,你家是盼着了。”    王万全只是咧着大嘴笑,郑重地把手伸进纸盒子里,在每个纸盒子里都抓出六个纸阄,寄托着一家人希望的土地就在这些小小的纸阄里。打开纸阄,高有成将承包地的坐落写到账本上。王万全一家六口人,分得一级耕地一亩二分、二级耕地二亩一分、三级耕地四亩八分。其中四亩八分三级耕地有三亩位于一座山坡的坡顶上。王万全看着纸阄,心里稍微有些失望:“刺槐坡,地皮一寸薄。下雨顺山淌,旱天死一窝。”这座山坡叫刺槐坡,山顶的土层极薄,雨天的时候雨水顺着岩石流走了,旱天的时候庄稼往往就会干死。桃树夼村的塂地主要分布在三个山坡上,另外两个山坡叫樱桃坡、泉水塂,山势低缓,土层较厚,粮食产量比刺槐坡高多了。王万全的另外一亩八分塂地都位于樱桃坡的山腰上,还算令人满意。不过令王万全稍微安心的是二薄地都位于水库旁边,是种植花生的黄金宝地。    高有成一边记录着土地坐落,一边说:“不要丧气,我和老膏药的塂地都抓在刺槐坡。”    王万全咧嘴笑了笑,分到土地的喜悦涌上心头,豪气地说:“这些年来,刺槐坡的小麦亩产都是一百多斤,玉米不过三百斤。从今天起,我王万全就把它们改造成千斤田。”    高有成高兴地说:“你有这个信心,就一定能脱贫致富。”    千斤田是指一年两作,粮食亩产达到一千斤的耕地,这也是所有山区农民的愿望。只是山区土地瘠薄,靠天吃饭,平常情况下两季亩产能够达到六七百斤就算大丰产了,亩产千斤,似乎永远都停留在想像中;现在王万全大声说出来,瞬间点燃了村民们心中的愿望,会场上的气氛越发热烈,一些分到土地的村民聚在一起,谈论着来年的计划,有人想多种一亩花生,有人想多种一亩小麦,有人甚至想栽种苹果树……畅想着来年的丰收,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每个人身上都充满了干劲。毕竟,种了这么多年地,终于有了自己的土地,自主经营,再也没有人来瞎指挥了。    抓完阄,日已西斜,一轮火红的夕阳挂在西山,将天空染得一片通红。王东伟简短地做了总结:“地都分下去了,我这个队长也干到头了。最后说一句话,土地里能够长出出什么花样来,就看各家各户自己的本事了,不知道大伙没有没有信心打个翻身仗,努力干两年,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有!有!有!”村民们热情高涨,欢声四起。    时令正值寒冬,会场上却如夏天一般火热。农村土地包干到户,这个受到全体农民热烈欢迎的土地改革制度,轰轰烈烈地在各地推行了几年后,终于来到了古老的艾茶山,虽然姗姗来迟,但也正当其时。    有诗为证:    正愁风雪乱光华,山里腊梅先盛发。    清气流传千万里,报得春信到天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