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0章造反 (第2/3页)
下文官就没有一个好东西! 畏威而不怀德! 果然,太祖皇帝是对的,朕这皇帝当得一点儿都不称职啊! “皇祖说的对,对待贪官,就该抄家夷三族!” 想到这里,崇祯红着一双眼睛,满脸狰狞,大声咆哮道。 “哼,这就是你小子选的好官!” 龙椅上,朱元璋冷哼一声,瞪了他一眼。 瞬间,怒火朝天的崇祯皇帝就偃旗息鼓了。 回过头来,朱元璋居高临下的看着下方的众大臣们。 “咱杀了他们,抄了他们的家,想必诸位没有意见吧?” 下面鸦雀无声,死一样的寂静。 所有人都惊恐的望着高台上,那道可敬可畏可怖的身影,瑟瑟发抖。 被明大诰所支配的恐怖,时隔二百余年,终于又重临人间。 洪武中期,官吏贪赃枉法、豪强兼并、脱避粮差日趋严重。 太祖皇帝朱元璋为维护统治,遂将“官民过犯”典型案例辑录成帙,仿周公《大诰》之制,于洪武十八年冬刊布《大诰》七十四条,十九年春刊布《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十九年冬刊布《大诰三编》四十三条,颁行天下,诰戒臣民。 ‘斯上下之本,臣民之至宝,发布天下,务必户户有之。敢有不敬而不收者,非吾治化之民,迁居化外,永不令归!’ 持有大诰,好处多多。 如朝廷严格控制人口流动,行商超过百里也得开通行证。 如果手持大诰进京申告,各地不许拦截。 如果犯罪,家中有大诰,可减罪一等。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大诰是一道护身符,但对于官吏来说,就是催命符了。 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80%以上的条目是属于治吏的一方面。 因此,在太祖皇帝驾崩之后,明大诰渐渐的失去了作用,沦为历史的一粒尘埃。 如今,太祖皇帝重回人间,其杀性之重,吏治之狠,天下官吏从此命薄矣! “很好!” 朱元璋见状,满意的点了点头,道:“既然你们都没有意见,那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接下来,咱就要说一说咱的规矩了!” “大明养士三百年,然而时至如今,赋税收不上来,钱粮入不敷出,天下间内忧外患,烽烟四起!”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左右循视了一眼,朱元璋问道:“诸位好好跟咱说说吧!” 现场依旧是鸦雀无声,没有人敢说话。 在不明白太祖皇帝的意图之前,谁敢拿自己的小命去挑战一下太祖皇帝的刀是否锋利? 这个时候,若是因为说错了一句话,而被太祖当成杀鸡儆猴的那只鸡,那可就死得太冤了。 所以,大臣们尽管一肚子的话想说,却没有一个人开口的。 “很好,你们都不说,那咱就来说说!” “所有的一切,归根结底就只有四个字!” “土地兼并,阶级固化,两级分化,富者愈富,穷者更穷!” “你们这些文人,千辛万苦从底层爬起来,转身就回过头来,剥削曾经的同伴们!” “老百姓连饭都吃不上,衣不蔽体,当然要站出来造反,这一点,咱是最门清的了!” “当年,陈胜吴广站出来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为我华夏百姓拉开了造反的序幕!” “其实,老百姓们的要求真的很低,能吃得饱饭,不至于饿死,他们是不会造反的!” “可是,你们这些文人,偏偏不给他们活命的机会!”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咱看过明史,知道咱后世的所有事情,也曾绞尽脑汁,苦思对策!” “到了如今这个地步,想要拯救咱辛辛苦苦打下的大明江山,唯有一条路可走!” 目视着所有人,朱元璋神色平静地说出了让所有人都心惊rou跳的八个字:“土地归公,重新分配!” 看过《华夏上下五千年》一书,朱元璋看到了许多以往没有看到的东西。 他也确实苦思冥想过,该如何让一个王朝长久的延续下去。 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之后,到清王朝覆灭,数十个正式王朝如同走马灯一般此兴彼亡。 哪怕是开国皇帝再英明,再能干,一个王朝的命运都无法延续三百年。 华百长曾历经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兴亡史,在历代王朝周而复始的兴亡更替中,出现了一个魔咒。 历代王朝的兴亡周期率,都不过三百年。 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些封建王朝都逃不开“兴亡周期律”呢? 对于这一点,朱元璋曾经有过考虑。 他认为,在农民起义的废墟上建立王朝,让社会步入稳定。 纵观那些能够长治久安的王朝,必然都经历了农民起义,推翻旧王朝这个过程。 西汉和东汉都建立在农民起义之上,唐朝同样建立在隋朝农民起义之上,大明自然也是如此。 这些能够依靠农民起义建立起来的王朝,存在的时间久远,要远胜于那些谋权篡位所得来的王朝。 因为只有这样,整个社会的生产关系,阶级矛盾才会经历一次新的调整,如果在前朝的弊端下继续苟延残喘,那么这个王朝必然不会长久。 这也是古人常说,“以马上得天下”的重要性所在。 王朝末期,之所以会大规模爆发农民起义,其实就是统治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