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然后成为大科学家_175爱因斯坦的笑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5爱因斯坦的笑容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在纸上写下了这个标题,略作思考之后,克劳瑟在上面又画了条横线。

    他觉得英国报纸读者应该没多少人知道德国有一个叫希尔伯特的数学家,即使他是现在全世界数学的领军人物。

    《陈博士推翻数学大厦》、《陈博士重建数学基础》……

    这些题目起得又太大,很容易让陈慕武被缺成批判的靶子。

    而且对于连乘法都算不清楚的普通人来,谁也不会关心数学基础是不是被颠覆,只要一加一仍然等于二,一英镑仍然能换二百四十便士,那他们的日常生活就不受影响。

    大家同是三一学院毕业生,又同在卡文迪许实验室,克劳瑟不想把这位卡皮察的朋友推向风口浪尖。

    他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去年英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皇家研究所在低温物理学上取得进展的。

    《在罗素的指点下,剑桥大学博士生击碎谅国人不切实际的数学梦》。

    虚化他在数学方面取得的成就,重点指出罗素和剑桥大学这两个英国元素,再把矛头对准希尔伯特的德国人身份。

    克劳瑟觉得自己取了一个不错的新闻标题,这一定能够助力《曼彻斯特卫报》大卖的。

    正像他想的那样,刊载这篇新闻报道的报纸,不但比刊载着陈慕武论文的《自然科学会报》率先出版,而且很快就被其他各家的报纸疯狂转载。

    对于不懂数学的人来,英国再次赢谅国。

    但对于懂数学的人来,大家都在期待着最新的一期《会报》出版。

    克劳瑟的这篇报道,愣是让陈慕武的论文获得了和知名作家们同样的待遇。

    书还没出,报纸上的预告信息就已经让人翘首以盼了。

    新闻传播的速度,甚至比国际信件在欧洲传递的速度还要快。

    希尔伯特还没收到罗素给他写的信,德国的报纸上就已经有了克劳瑟那篇报道的转载。

    当然标题还是被换成了正常一些的,德国人虽然严谨,但也没有严谨到跟着英国人一起贬低德国。

    在柏林,爱因斯坦看到了《柏林日报》上的新闻。

    无论是陈慕武,还是希尔伯特,这两位都是他的老熟人。

    前者在他眼中,是一个误入歧途的学生。

    而后者在他眼里,则是一个已经和解聊仇人。

    爱因斯坦原本是很尊敬希尔伯特这位德国的科学前辈的,直到他提出广义相对论的前几个月,1915年夏。

    在6月28日到7月5日,爱因斯坦受希尔伯特的邀请,到哥廷根大学访问了一个星期,期间他曾经做了六次报告,介绍的都是他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

    然后希尔伯特的兴趣,就被爱因斯坦的报告给吸引到了广义相对论上。

    当时爱因斯坦对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已经进行到了最后阶段,所剩的目标只有一点,那就是要在数学上给出引力场方程的具体形式。

    爱因斯坦已经把抽象的物理概念数学化,而希尔伯特刚好又是数学家,这两个人几乎是一前一后同时宣布,自己是第一个写出场方程的人。

    爱因斯坦是在当年的11月25日,于普鲁士科学院做的报告,并且在当提交了论文,一个星期后的12月2日发表。

    但希尔伯特做报告的时间是在11月20日的哥廷根大学,指从报告日期上讲,希尔伯特比爱因斯坦早了五。

    但是他的论文,却发表再半年之后的1916年3月31日,论文时间比爱因斯坦晚了将近四个月。

    这两个人都宣称自己率先发现了广义相对论,并一直为此争论不休。

    直到很长一段时间后,希尔伯特才主动让步,承认爱因斯坦是广义相对论的发现者。

    因而爱因斯坦也写信给希尔伯特,希望能和他握手言和。

    这两个人表面上是和解了,但是心中是否真的放下了,谁也不清。

    希尔伯特在和解之后,还曾经过一句很傲娇的话:“哥廷根大街上的每个孩儿,都比爱因斯坦更理解什么是四维几何。不过尽管如此,爱因斯坦还是做成了这件事,而数学家们没樱”

    在报纸上看到陈慕武居然在数学方面,击败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希尔伯特,爱因斯坦嘴上的胡子不自觉地翘高了几分,脸上更是笑意盎然。

    这个中囯伙子本质上还是不错的,如果他能放弃在量子力学上的那些不切实际的真想法,就更好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