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第1/2页)
大明公务员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第二十七章出头的来了 朱元璋说过,何夕并不太适合朝廷上的钩心斗角。 何夕对此也有觉悟。 战争与政治彼此关联,但的的确确是两回事。 战争是要完全地消灭敌人。所以要果决,下手要狠,不要想其他的。刀兵之前,那有什么多犹豫与权衡,干就完了。但是政治要面对的就是不能完全解决的敌人。 比如江南士大夫们。 丁显完全以刀兵加之,但是看似柔弱的士大夫们就搞出了一个江南之乱。让民夫羸弱的江南百姓,拖住南京京营近一年时间。 这还是江南一地。 虽然说,江南士大夫风气最盛,但是士大夫力量最强大的地方,可不仅仅是江南。具体说起来,福建,江西北部,等很多地方士大夫的影响力都很大的。 彼此之间的关系藕断丝连。 很多人或许觉得,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刀兵之前,什么事情做不了啊。这些所谓的士大夫们,也没有那么高的风骨。铁骨铮铮的是少数的,大部分都会屈服的。 但是奈何人与人最大的难处其实就是不能互相理解。 这些人其实不仅仅代表自己,也能代表身后的百姓。不能单单用阶级的观点来看问题。是的,在你看来,你是帮助百姓打倒压迫他们的封建地主。但是在很多百姓看来,是外乡人欺负自己人了。 何夕用力不够,就是丁显的下场。用力过猛,就南方各地见的血,恐怕要比南北之战的还多。 只要这些地方,还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还有地域观念,还有读四书五经,这种情况就少不了的。 所以战争是要消灭敌人,政治需要的妥协。 而今在何夕看来,在南京建设这么多高校,收纳南方子弟入学,其实也就是士大夫家的子弟入学。已经足够了。 但是在很多人看来,远远不够。 于是对于何夕这方案。南孔孔希路第二天提出明确的反对意见。 南孔,就是靖康之变后南迁到衢州的一脉。 也是这一次与会代表之一。 算是江南士大夫们推举出来的一位代表。 说起来也可怜。丁显大手笔之下,江南士大夫有名有姓的人物,死了不少,可谓荼毒至深。而南孔算是靠了孔子余荫。才算是没有遇难。丁显说到底还是对孔子后裔不敢轻举妄动的。 只是,这一次南孔却知道,他们必须出这个头。 一方面,是面对很多江南士大夫家族的请托。他们不可能拒绝。 说起来南孔,看似很厉害。但是实际上,南孔早已泯然众人矣。说起来,似乎还有金身,但是比起北孔将整个曲阜,乃至兖州都当成掌控的地方相比,这南孔即便在衢州,也不过是大族之一。 比起寻常大家族,自然是多几分底蕴。关上门,还能说是孔子正宗。 但是比起那些兴旺的大家族,甚至比起义门郑氏,都差了很多。只是义门郑氏,在丁显掀起的风雨之下,烟消云散。而孔家却因为弱,却保留下来了。 或许也是孔子的庇护吧。 而今江南这些大家族看似一一个不行了。但是联合起来的力量,也不是看南孔可以抵抗的。 另外一方面,却是因为北孔下场,引起了南孔空前的危机。 因为南孔知道,他们之所以还有现在的地位,与他们有一个老祖宗孔子,有着直接的联系。 这一点,他们不能否认,也否认不了。 他们可没有少嫉妒北孔继承衍圣公之位的荣光。 而今,何夕拿下北孔,这背后的含义,实在是太大 了。何夕用自己家学说代替朱子之学的架势,已经很明显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很多余地的。 比如,以孔子子嗣出面,将何夕列于儒门新圣之一。 大不了,将来祭祀孔子,孟子,颜子,等儒门先贤的时候,再加上一个何子就行了。 就担心,何夕将儒门这个庙给拆了。 这里面关系甚大,与孔家关系最多。孔家不出面,想让别人替他们出面吗?根本不可能。 所以,孔希路这一次注定要在这一次大会上出面,与何夕谈一谈的。而孔希路也抱着必死之决心。 不过,他没有想在这个时候出头。 但是很多事情,并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 而是情势所迫,不得不为。 因为,何夕建立学校体系。看似给了南方很多人利益,但是不能掩盖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何夕要将吏试,代替科举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