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复国从始皇帝嬴政开始_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三章 宣城之战 (第3/3页)

id='gc2' class='gcontent2'>

    这让谨慎的多尔衮感到了不妙,暂时放弃了打击异己的计划。

    苏克萨哈与鳌拜两蓉位的变化,也透露出了清廷内部派系的强弱变化。

    张名振不是初出茅庐的将,也不是不通政治的青涩军官,所以他将其中的利害关系看的十分清楚。

    “将军,这苏克萨哈果真是条大鱼吗?”

    走在张名振身后的一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问道。

    “是不是大鱼,不能以官职来衡量,苏克萨哈对多尔衮来,是左右手啊。”

    年轻将领点点头,似有所悟,他生的浓眉大眼,面相忠厚,穿着一身棉甲,背上背着火铳。

    他叫张名扬,是张名振的副将,也是他的弟弟。

    在张名扬的身旁,还有两人,都穿着盔甲。

    两人身材相仿,看上去都相当的精悍壮实,一人身穿锁子甲,头戴暗盔,个头稍矮几分,圆脸络腮胡,名叫马泰,是张名振的老副将。

    另一人身穿柳叶甲,头戴凤翅抹额盔,高鼻厚唇,目光内敛,名叫刘世勋,字胤之,崇祯十年武进士,兼通诗史,文武双全。

    曾任山西行都司佥书、山海左翼都司、游击。

    崇祯十七年,迁都督佥事,驻防舟山,屡陈方略,黄斌卿不用。

    后来张名振率部出走,刘世勋毅然相随,成为了张名振的左膀右臂。

    张名振一直对刘世勋颇为倚重,认为其文武双全,胸怀韬略,有将帅之才,迟早会崭露头角,成为当世名将。

    “总督不惜冒着句容防线单薄的风险,也要调咱们南下围杀苏克萨哈,想来也是有使伪朝动荡之用意。”

    刘世勋出声道,他的声音清亮而不尖刻,听起来十分有亲近之福

    “胤之的没错,苏克萨哈一死,多尔衮再断一臂,伪朝内,其反对派必将趁机出手,打击多尔衮的势力。”

    “虽然是敌人,但不得不承认,多尔衮有亚父之才,乃伪廷之梁柱。”

    “若能使其身败,将大大削弱清军实力。”

    张名振分析道,他饱读兵书,看得出清廷刚刚入关,虽然在力图改变,但依旧没有摆脱入关前用拳头决定大事的作风。

    朝廷内部,八大铁帽子王各有心思,辅臣议政之间,更是纷争频频。

    国有幼主,权臣当道,后宫垂帘,清廷的危机,似乎也比大明好不了多少。

    不同的是,清廷内斗虽盛,可各方却在平定下的大事之上,目标一致。

    诸王虽兄弟阋墙,但在对外作战中,依旧能够顾全大局,奋力作战。

    “如今多铎北归还朝,叶臣兵败身死,若再将苏克萨哈剪除,则多尔衮在外的羽翼,唯余伪亲王阿济格一人。”

    “当初洪承畴早下江西,令人不解,现在看来,未尝不是没有人授意啊。”

    刘世勋淡淡道,洪承畴在江西,坐拥五十万大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十分棘手。

    前些日子转来的塘报之上,简单提及了江西情况。

    四省总理张国维和江西巡抚旷昭麾下的兵马被全线压制,已经退守赣南三府,正在苦苦坚持。

    洪承畴这一步棋,恐怕也是看到了清廷朝局的形势。

    要知道,真正重用洪承畴的人,可是皇帝福临!

    这样看来,洪承畴未尝没有在为皇帝争夺兵权,制衡朝中八旗元老之意。

    都战争乃是政治的延续,这二者,是互相影响的。

    “胤之所言甚是,这一次,咱们务必要拿下苏克萨哈,绝不能使其逃脱。”

    “苏克萨哈一死,南直隶十府与两浙就彻底安定了。”

    “到时候看清廷反应如何,一旦生乱,我军或许有北上之机!”

    张名振眯着眼睛,斗志昂扬,崇祯之亡,弘光之败,让他几度低迷,甚至迷茫。

    即便是潞王宣布监国,也没有让他恢复多少信心。

    可没想到,佑大明,潞王雄才大略,居庙堂之中,筹建十万雄兵;临征伐之危,料敌千里之外。

    “我军如今兵精粮足,将士用命,何愁鞑虏不靖。”

    一直没话的副将马泰开口道,言语中,充满了自信。

    他最早是张名振的亲兵,一路靠着实打实的战功,升到了副将之位。

    马泰的背上,几乎没有完好的地方,刀伤箭伤,触目惊心。

    长期以来的水上生活作战,令他背上的旧伤每逢阴雨就隐隐作痛。

    “海岳,这回不许再亲自冲阵了!”

    “哈哈,知道了将军。”

    “你不要跟我嘻嘻哈哈,这是军令!”

    “遵命,遵命!”

    张名振神情严肃地对马泰道,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要不然他也不可能靠着战功成为副将。

    跟了他这么久,早已经是生死之交,张名振很怕他再这样拼下去,哪一回就见不着了。

    马泰笑了笑,点头答应下来,却是没有再话。

    几人沿着水阳江走了一段,探查了一番附近的地形后,便返回了镇子郑

    大军在此歇息了两个时辰后,便准备继续出发。

    他们的粮饷完全不用担心,将由坐镇句容的总督熊汝霖为他们调派。

    粮饷会通过秦淮水转至胭脂河,过溧水下石臼湖再入水阳江运至水阳镇。

    四通八达的水系,可以快速转运粮草军资,令张名振无须担忧后勤之事。

    张名振留副将张名扬领兵一万,留守水阳镇,保护大军粮道。

    他与刘世勋和马泰二人领军四万,直扑宣城。

    此时的苏克萨哈部清军正沿着宁国县与宣城之间的句溪快速行军。

    双方都在争抢时间,宣城,成为了两方争夺的焦点。

    大战,一触即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