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这些电影为什么火了 (第2/3页)
子,揣兜的比比皆是。 相比国庆节那阵子的热闹,明显冷清多了。 但唯独一个地方没受影响,就是电影院。 面对电影《小花》和《瞧着一家子》的火热,燕影厂的诸位领导都表示没看懂。 这两部戏早在拍摄的时候,就没被他们看好过。 以至于两边摄制组连电影胶片都是七拼八凑的。 没曾想,观众们的接纳度居然如此高。 在观众眼里,《小花》那种一会黑白,一会彩色的切换镜头,竟成了一种高级的艺术手法。 面对其他想不明白的厂领导,厂长汪洋倒明白了几分: “你们没发现吗,《小花》上映后没几天,关于它的采访介绍就登上报了,你们去找找那篇文章,里面分析的很清楚,彩色和黑白的镜头,分别代表了现实和回忆……” “没错,我也看见了,也许观众就是受了那篇新闻的影响。” “这个记者厉害呀,电影还在拍摄他就跑去采访了。” “何止是《小花》,《瞧这一家子》也一样。” “你们注意到没,所有关于电影的采访报导,其实都转载自同一家报纸。” “哪家?” 汪厂长笑道:“浦江的《东方都市报》。” “我记起来了,”一位导演回忆道:“《保密局的枪声》好像也接受过这家报纸的采访,那篇文章写得真够意思,整篇都在夸常彦导演。” “嘶……”汪洋就奇怪了:“我记得《保密局的枪声》在上映之前,就没被长影说过一个好字,这记者是怎么挑上这几部电影的?” “可不是嘛,”其他领导也发现了:“但只要是被他报导过的电影,都特受欢迎。” 原本总结《小花》、《瞧这一家子》的会议,渐渐偏离了轨道。 这一会,已经有导演给下了定义,这几部原本并不看好的电影之所以能火,一定和那位叫江山的记者有关。 不仅是他们,此时的陈强也有同样的想法。 看着被一群同事围着夸的陈佩丝,陈强忍不住喊了一句:“二子,你得和那位浦江的朋友保持联系呀!” 陈佩丝被老爸没头没脑的一句说愣住了,随后赶紧笑道:“我们昨天刚通的电话,他还催我过去给配音呢。” “那可是正事,”陈强特意叮嘱道:“你千万不要耽误了。” …… 一连好几天,江山哪里都没跑,一下班就猫在家里学画图。 江向南把老鲍请回家好几天了,为的就是教儿子画设计图。 之前在学校里,江山并没有学过服装设计,没想到现在倒学上手了。 不过今天,他们没再研究这事。 江山的屋里,除了一张写字台,还有一张方桌。 这一会,江山、江爸和老鲍分边落坐,都在打量着桌上的一本面料。 “我和你鲍叔一连跑了好几天,”江爸指着这本厚厚的面料册子:“感觉合适的都在这了,你挑挑看。” 江山翻动着面料册,发现每一片布料都被裁成了两个巴掌的大小,然后装订成册。 “这是谁做得?”他边翻边问:“一定花了不少功夫吧?” “都是你鲍叔做的,”江爸散着烟笑道:“他对你的事很上心呀。” “谢谢了,鲍叔。”江山最近跟老鲍学了不少。 这位刚从设计组组长位子上退下来的老同志,讲起经来相当有耐心。 很多事情,都比江爸说得仔细多了。 对老江拜托自己的事,也格外上心。 “小江呀,你先别着急谢我,”鲍叔指着布料说道:“这些面料看着是挺多,但和你那些照片上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这我早想到了,”要能配齐反倒奇怪了,江山道:“之前我就和您说过,能找到差不多就行。” 说完后,他发现对面的江爸和鲍叔都笑了起来。 江爸把布料册和照片,向江山面前推了推:“说是这么说,但……我和你鲍叔可没那么容易放弃。” “什么意思?” “你先看看再说吧。” 江山一看对面那架势,赶紧重新翻看起了布料。 渐渐地,他发现有不少眼熟的花色。 随即,又赶紧拿起照片对了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