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 《东方都市报》上的拼杀 (第3/3页)
s='gcontent2'> 一日,齐白石看见桌上一幅画,认作是自己的作品。 便挥墨署款,并连盖三印。 一天后才发现是爱妻的手笔,赶紧题跋加以说明:此小幅乃宝姬所临。 这是及时发现的,还有很多则是没发现的。 另外众所周知,即便是排除了亲朋宝姬代笔的可能,还得甄别这幅字画究竟是: 摹本 临本 仿本 代笔 赝品 听听,听着都头皮发麻,是不是一言难尽? 好在的是,我们国家有几位国宝级的书画鉴定大师。 以江山之见,国内书画鉴定里可分两大流派,分别是剑宗与气宗。 一派更物理系,客观分析考据细节。 另一派则高深玄妙,在乎个人修行领悟,追求书画的古韵气场。 剑宗的大佬,就是半尺先生徐邦达。 书画圈里有一句话,自徐邦达先生故去后,中国书画圈便没有鉴定大师,只有鉴定专家。 而气宗指的就是望气,观其气韵、断其真伪。 这种高深的鉴定方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 十分考验专家的天赋和眼力,其代表人物为谢稚柳老先生。 作为张大千的挚友,谢稚柳的功底非一般人所能及。 他和徐邦达一样,不但能鉴定字画,自书自画的功底在圈内也是数一数二。 二位专家的鉴定风格,尤为突出。 徐半尺主打的就是个实事求是,假的就是假的,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能改变。 而谢稚柳就不一样了,人是个讲究人。 讲究方式方法。 举个例子,若有知名人士拿着藏品,请二位鉴定。 谢稚柳仔细端详后:好、好、好,先不论此画的真伪,单从它的艺术价值来看,已是件十分难得的画作了。 再瞧徐邦达,若见了精心仿制的:自个留着玩吧! 一点技术含量没有的:假的都没边了。 那么,即将刊登在《东方都市报》上的这篇文章,就是这两宗门的一场较量。 浦江博物馆里,很早就收藏了一幅《雪竹图》。 它纵长为155厘米,宽为99厘米。 这幅画没有款识、画风独特,表现技法极为罕见。 谢稚柳经研究认为,《雪竹图》就是唐末五代画坛中,号称“黄筌富贵、徐熙野兔”的大画家徐熙的力作。 得了这个结论后,谢稚柳于1973年发表了《徐熙落墨兼论雪竹图》的文章。 这一鉴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五代大画家的真迹出现了,这一发现堪比考古界的“海昏侯”。 要知道无论是纸本,还是绢本,能保存上千年都是极难的。 这也是张伯驹捐赠的《平复帖》,能成为国宝的原因之一。 很快,这张无款画忽然被认定为徐熙真迹的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但鉴于谢老在书画界的地位,一般人哪里敢质疑。 然而,徐邦达先生就站出来了。 他明确的表示: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随后,他也写了一篇文章。 但鉴于谢老的地位,徐邦达这篇《徐熙“落墨”画法试探》一直投送无门。 直到1983年,才在《艺与美》的杂志上得以发表。 文章中依据大量史料,对画作进行了全面彻底的解析。 简单来说就是一句话,《雪竹图》达到技术含量,是南宋以后才出现的画技水平。 谢稚柳见到了质疑他的文章后,又再次撰文《再论徐熙落墨——答徐邦达先生》。 之后,双方几番你来我往,谁都不能说服谁。 吃瓜专家团纷纷表示:他们根本不在乎《雪竹图》是哪年画的,就想听二位大师论道。 到最后,徐邦达拿出了杀手锏:从绢的尺幅来考证。 叫板道:“徐熙是五代人,那时的画卷宽度不宽,不能超过60厘米,而《雪竹图》却阔约一米。 谢兄,只要你能找到一张北宋以前宽度达到一米的绢本画,就算我输。” 此言一出,谢老依然不能认同。 表示:说画就说画,你跟我扯什么布? 至此,此事便暂且至此了。 “博物馆的东西就没争议了?这可就说不准了,” 江山像个师爷一样,揭开杯盖荡了荡:“没准儿,还真给咱们报社逮了个热点新闻了。” 一瞧老三那副作死的表情,江海就呵了一下:“也没准,明天就有人要找我谈心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