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零五章 楼缓入郢都(二) (第1/2页)
一时间,两人再度举起手中酒爵,共饮。 落座之后,楼缓脑海中的思绪又活泛起来。 他从来都不是个一般人,他从来也不是以一般人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在赵国时,他是赵君胡服骑射变法的得力干净,他是给赵君出主意护送嬴稷入秦的谋臣,嬴稷为王后他又是为赵君相秦的臣子,近乎十年,他都在秦国为丞相。 因此只做一个使者,只出使一国,决计不是他的选择,更也不是他的目的,他精通兵法,精通法家,精通纵横,熟知天下大事,他自以为放眼整个天下,他都是顶尖的人才。 他要为自己谋划更多。 “我虽为外人,但却颇知楚国之事,颇知于楚王是也!” 话到这里,楼缓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是个十分了得的策士,他通晓人心,懂得在很多时候,只需要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能将对方的思绪,都转到自己的话题上来。 “不知先生如何看待寡人?” 对面的楚王似笑非笑道。 楼缓微微颔首,面上展露出如沐春风的笑容,一切都在他的计划当中。 “谋定而后动,三思而行,楚王行事虽出人意表,有大开大合之势,可实际观之,楚王行事皆在一个密!” 密? 世人眼中的楚王,多是富有冒险精神,却是很少有人能将他与这个密字联系到一起,明知楼缓的策略,但熊横还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 “如何个密法?” “楚王久在外为人质,在郢都无任何势力,因而在入楚之后效仿庄王之策,以为美酒歌舞而掩其志,暗中连接臣子,荆山行宫一变而震惊天下,由此可见楚王行事当有多慎重,有多密,此为其一。” 熊横微微点头,算是认可了他的这种说法。 “其二者,楚王自即位之后,处处都行集权之法,却处处都以老氏族为重用,处处都不说变法二字,却处处都在行变法之事。我猜楚王必然是熟知于吴起之败,才有今时今日之举!” 这话楼缓说的很隐晦,很多事他并没有说破。 当年楚平王任用吴起变法,就只考虑到了变法,却没考虑到楚王的权势是否支持得住变法,也没有考虑老氏族们在楚国是什么样的地位,才有了变法之败。 如今熊横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在表现的十分谨慎,即位两年之久,只收权之举,没有变法的行动。 到了如今,中枢有国事府执掌朝政,遍布楚王亲信,彻底掌控在楚王手中,楚国郡守有江东、宛郡、新城、黔中,皆是楚王亲信,江东有徐召为江东将军,上庸有屈侯乐为上庸将军,襄阳有项阳为项阳将军,还有新城也是留有一支大军,可以说如今的楚国,已然有了变法的条件。 无疑,楼缓就是看到了这一点,也猜到了这一点,才对熊横说出这样的话。 没错,熊横是考虑的很周密。 “那还有吗?” 顿了顿后,熊横又继续问道。 “自然是还有一密了,我尚有一疑问,需要问过楚王?” 熊横点头道:“先生请说?” “敢问楚王,明年六国攻秦之时,楚王身为六国盟主,需得出大军十五万,不知这十五万大军楚王是想从上庸出呢,还是从襄阳出,又或者是另行招募?” 这个问题很关键,一下子问道点子上去了。 楼缓分明就是在说,楚王会不会留着上庸和襄阳的大军,还有会别的用途呢,如果真有这样的思虑,那就足以证明楚王考虑的周全以及周密。 谈到这里,熊横对这位来自赵国的策士,也是一下子多了许多的兴趣。 “唉,寡人的伎俩就连先生都看得出,看来要想瞒过秦人只怕是不太容易了!” 熊横似有感慨道。 “倘若那时六国大军集结于函谷关,楚王却放之上庸精锐而不用,以我对秦国君臣的了解,他们必然会猜到一二,到时候南郑一线必会设下重防。” 到了这里,话题一下子就被楼缓拉过来了,拉到楼缓对秦国的了解上,对秦国战略的判断上,他可以乘势展现出自己的才能,展现出自己更大的价值来。 这就是楼缓的聪慧之处,对于他的思虑熊横纵然能猜到一二,但也只能跟着他走。 “那以先生对秦国的了解,乃是有更好的策略了?” 面对这个问题,楼缓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直接反问道:“那楚王以为此番六国攻秦,能取得什么样的成效,又或者说楚王谋秦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熊横知道,这其实是楼缓对于他这个楚王的试探,试探一下楚王的战略目标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