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季风 (第2/5页)
r> 木香与植树是高中就认识的朋友。是的,朋友。他们应该算是朋友吧,虽然用同学或者校友可能更恰当,但是他们的关系比一般同窗好上不少,所以应该是朋友。虽然他们没有如桃园三结义一般义结金兰,也没有对着关公画像歃血为盟,更没有两肋插刀的壮举,不过称他们为朋友,想必他们两个人对此都没有太大的意见,除非朋友需要一个明确的定义。 木香是土生土长的安南城人。学生时代,她的成绩既没有名列前茅,也不至于一塌糊涂。中考时,规规矩矩学习的她考上了本市一所不错的高中。这是一个木香和父母都能接受的结局。 其实上不上最好的高中对木香而言没有那么重要,一来她知道自己就不是特别擅长读书写习题的材料,二来就算是超常发挥填志愿时捡漏走运勉强录取上了最好的高中,繁重的课业和激烈的竞争也会让悠闲惯了的她喘不过气。所以,上一所不好不差的中学,着实是一个不赖的结果。而且,如果没有来到这所学校,木香就不会遇到植树,或许脑袋里就不会总是浮现那团水糟糟的云,她的人生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她从未后悔过和植树的相遇。其实,他们已经很久没见了。甚至木香还没有植树的联系方式。 植树也是安南市人,不过家不在城区,而是在一个偏僻县的村庄。遇见植树前,她从不知道安南市还有这样一个地方的存在,而至于植树所在的县,她倒是听爸妈闲谈的时候提起过,印象中那是一个很贫困落后的地方。 木香第一次见植树,是在高中的开学典礼上,植树作为新生代表之一上台发表演讲。关于演讲的内容,木香已经记不太清了,反正高中时期的演讲,多半就是服从学校管理,树立远大理想目标和刻苦学习考上一所理想大学,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一类的鬼话。 木香不喜欢这种形式主义的表演,不过这并不妨碍学校那群高瞻远瞩的领导们喜欢把学生们聚集起来听只合他们胃口的演讲,这种感觉就像强迫一群念经文的道士用蹩脚的英文唱颂歌。虽然这比喻很不恰当,也不可能发生,但大抵能形容木香当时的心情。当时的她是那么地敢爱敢恨,而现在的她似乎已经被时间消磨掉了爱憎分明的勇气。现在即使面对不喜欢的事情,她多半也会佯装欣喜地参与,至多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过表情一定是很投入的,至少看起来是这样。是的,成长的真谛就是即使你不喜欢的东西,你也要允许它的存在,甚至有时候还不得不参与进去。多么糟糕的真相啊! 植树好像是作为励志学生代表上台演讲的,好像植树上台前老师还对他做了简短的介绍,不过木香记不真切了,因为她从不觉得她会和植树有任何的交集。不过植树的样子倒是给木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植树皮肤很黑,不过不是黑人那种天生的碳黑色,而是一种长时间在紫外线强烈照射下一点点积累起来的、黑里透红透亮的黝黑。他的肤色在一堆几乎不怎么晒得到太阳的城市孩子里显得很扎眼,尤其是同他一起演讲的一个女生脸上还拍了一层薄薄的粉底,便显得他更黑了,像从田野里劳作完回家穿了个鞋、换了身衣服就来上学的庄稼汉。与其说他是个学生,说他是一个农民可能会更让人信服一些。木香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上高中的第一件事不是学习新的单词、背诵新的古诗,而是见识一些别开生面的人。唯一可以让人相信他确实可能是读书人的一个标志是他很瘦弱。因为一个黝黑的庄稼人应当是强壮的。他的肩膀应该是宽厚的,如此才能背起一箩筐的苞谷和洋芋,如此才能扛起动辄一百多斤的粮食。他的腰背应该是厚实有力的,像柔道运动员那样结实,且富有竹子一般的韧性,如此才能将手中的撅头甩得老高,然后喝地一声腰腹一起发力将撅头钉进板硬的土地里,这样才能从土地里讨得生计。而一个又黑又瘦弱的人,给人感觉他拿一把撅头估计都费劲儿,更别提吆喝着耕牛犁地,上山下地干那些繁重的体力活儿。他的父母也许是想要让他想树木一样生得健硕强壮,如此才能早点儿放牛牧羊,所以唤了一个植树的名字。可估计他命格里五行不全,只让他得了一个树的高挑,没有得到健壮的神髓,他便生得像一根施多了氮肥的竹子,只窜了苗头,没有增长了体魄。甘蔗!木香脑子里突然冒出这样一个词语,她觉得再没有比甘蔗更好地形容植树的词汇了——褐色的皮肤,瘦高的身材,不正是甘蔗的写照吗!待到木香真正地了解植树后,她愈发觉得自己当初灵光一现的比喻恰当无比,因为植树其貌不扬的外表之下,有着如甘蔗般丰饶的甜蜜。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上台太过紧张,植树演讲的声音有些颤抖,利利索索几分钟就能讲完的稿子念得磕磕绊绊的。好在天气似乎感应到了他忐忑的情绪,适时地下起了大雨。不知是谁大喊一声“下雨了,快跑”,cao场上站着的一千多人便纷纷跑回了教室,没人再关注植树的演讲,而那场演讲最后也没有再择期重新安排。大家只当是得到了拯救,省去了听人诵经的折磨,在以前庆贺一般的欢腾中一头扎进了考学的深海。犹记得,那一年的雨季同冬季一样漫长煎熬。 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情了,如果不是与植树相识后慢慢往前回溯和追忆,木香定然想不起这么琐碎细微的事。其实,如果没有遇到植树,她对高中的记忆可能只会停留在几个闺蜜和无聊透顶的学习生活之上。 “木香,我看外面雨快停了,你等会儿记得去菜市买点儿菜回来做晚饭。别一整天就闷在房间里看书,眼睛都快看瞎了还不想撒手。书里真有什么东西叫你这么入迷?当初上学的时候也不见你有这么用功。”母亲不知什么时候坐在了床头,一边不催似的嘟囔着说道,一边织起了她手中的那半件毛衣。木香听母亲说起过,那是织给姥姥冬天穿的。 南方没有暖气,要想舒坦地熬过一个冬天,要么乞求老天爷多赐下几个晴朗的天气,要么就时时刻刻围在火炉边,巴不得把炉子抱在怀里,要么就里一层外一层的把自己裹成一个毛球,再或者就窝在杯子里睡上一整个冬天。 被打断了回忆的木香有些生气,不过想到在新工作的录取通知到来之前,她还是要和父母住在一起一段时间。又苦于她自己不会做饭,在家还得靠着母亲养活,便苦着脸应承下来。至于母亲话中的揶揄,她早已习惯性地置若罔闻了。年纪大的人,就喜欢天天从后辈身上找乐子,好似他们没有自己的生活一样。 木香以后可不想变成母亲这样,那简直太糟糕了。没有比一整天除了睡觉做饭就是织毛衣更无聊的生活了,如果非要又第四件事可做,母亲便会开启她那张不讨喜的嘴,各种找木香的毛病,什么多大的人一整天就会睡懒觉,什么可以当妈的人了还连饭都不会做。一件细碎的事情她可以念叨上一整天,简直比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还勤快,似乎她睡觉攒下来的力气全是为了留来念叨木香的各种不是。 她不想成为母亲那样的人,像母亲这样的晚年是她无法想象的。她其实早就规划好了自己退休后的生活,她甚至不想工作。她最理想的生活就是,有朝一日,等她受够了自己现在的处境,不想工作了,就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