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7章 先别说话,剖了你的心尚且不死,咱们再论!  (第2/8页)
“朝堂若是强征,移民百万都可以。”王伟冷硬道。    他是个大汉主义者,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和于谦一模一样。    胡濙却不生气,笑眯眯道:“汉,之所以强,是因为兼容并蓄,汉文化的伟大,在于包容!”    “汉人是从何而来的?”    “是三皇五帝、夏商西周一脉相承而来,又化胡为汉,扩大汉人族群、扩大汉人生存领域,以文字、文化、文明产生的认同感,才有了汉!”    “而非血脉。”    “汉文化的勃勃生命力,在于吸收。”    “汉语是浑然天成的吗?并不,是不断发展、吸收来的。”    “从汉武帝开丝绸之路起,便不断翻译西番文化,从中看西番的历史、学习西番的文化,然后合并进入汉文化当中。”    “传承至今,又有胡人文化、有夷人文化,全被吸收成了汉文化!”    “汉人,一次次亡天下,为何一次次重建华夏?”    “五胡乱华,如今可还有五胡?多少五胡被同化成了汉人?”    “辽金元坐天下,才过去多少年,如今可还有契丹人?女真人?蒙人有多少人被汉化?我朝便有多少蒙人效力?”    胡濙笑道:“泱泱大明,还怕汉化不了一个小小的蒙古部落?”    “不消三十年,鄂尔多斯部,个个穿汉衣,说汉语,谁都分不出来,他们是汉人,还是蒙人!”    “你们在算算,蒙人有多少人,汉人又有多少人?”    “把蒙人,放进汉人里面,连个水花都打不起来!”    “陛下,诸君,若能同化,何必要打仗啊?”    胡濙笑道:“只要他们敢来,咱们就安置,用不了多少年,河套人丁繁茂,都是自愿认同自己是汉人的汉人!”    这一番话,惹得朝堂上不断点头。    连朱祁钰也觉得非常有道理。    王伟深深一礼:“老太傅格局、用心之深,下官敬佩。”    “安置三年后,就让他们改汉姓。”    “再让彼此通婚,让汉人娶他们的女人,让他们的男人,娶汉女。”    “不消三十年,这蒙人部落呀,就消融于水了。”    胡濙笑道:“倘若还有蒙人部族,愿意南迁,咱们都一并接收了。”    “河套安置不下,便往宁夏、甘肃安置,安置满了,就往陕西、山西安置!”    “咱们汉家江山,就是地大物博,来多少人,都装得下!”    “何况,陛下还要收回漠北呢,这些人,可都是咱们纵横漠北的先驱啊,有了他们还担心找不到路吗?”    朝堂上下全部点头。    “老成谋国,哈哈哈!”    “就按照老太傅说的办!”    朱祁钰扬起笑脸:“不止对蒙人,对诸苗、西域人、朝鲜人、女真人,皆行此办法!”    “愿意投降过来的,一并接纳,不管他是真心还是假意,咱们大明地大物博,再装个一万万人都装得下!”    “进来了,就别想逃了,全都变成汉人!”    “区区三十年,朕等得!朝堂也等得!”    “翰林,将老太傅句句真言誊写好了,交给原杰,带去河套,就按照这个策略办!”    “再传旨给范广,不要驱逐牧民了,留下来,同化掉!”    “老太傅策略虽好,但是陛下,如今天下承平,汉女未必愿意嫁给胡人!”    耿九畴出班,道:“微臣掌管户部,对民间嫁娶略有耳闻。”    “如今盛世,民间女子普遍追求高嫁,宁愿去富户家为妾,也不愿意做农户家的嫡妻。”    “最近,微臣查阅黄册,发现个奇怪的事。”    “男女丁口比例持平,甚至女子稍多。”    “但是,很多男子却讨不到媳妇。”    “微臣询问了户部主事才知道。”    “一家女百家求,女子到了适婚年纪,媒婆踩破了她家的门槛儿。”    “但是女儿家并不愿意平嫁,都在追求高嫁。”    “微臣得知,宛平县的富户,家中都有妻妾上百人。”    “父亲妻妾多,儿子妻妾更多,导致父子在家比妻妾的数量,何其可笑。”    “连京畿都尚且如此,何况地方了?”    “陛下,老太傅的策略虽好,”    “微臣担心,恐怕很难找到适龄女子。”    “尤其是嫁给胡人,胡人的习气与中原人不一样,他们逐草而居,陋习极多,连吾等皆视为禽兽。”    “中原的女儿家,恐怕都不愿意下嫁。”    耿九畴深深一礼。    朱祁钰嗤笑:“富户过得比朕都舒服啊,朕这后宫里,才两个人啊。”    “耿九畴说的对,但女子不是问题。”    “朕打算将朝鲜女人,多多引入中原,嫁给中原男子,到时候再选出一部分,嫁给胡人也可。”    “倒是民间的风气,朝堂要多多注意啊。”    “大明虽然蒸蒸日上,但丁口永远是缺少的,必须多多生孩子才行。”    “没有孩子,大明哪有什么希望?”    “难道朕带着一群老头、老太太,开创盛世吗?”    “传旨,依太祖制,无官无爵者,不许纳妾,纳妾者,一律发还原家,家中婢女、仆人数量严格控制,不许超过四人!”    朱祁钰冷冷道:“一经发现,本人锤杀,三族不许科举;犯两次者,举族流放边关;三次者,诛族。”    “官吏包庇者,同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