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22章:心学,突破 (第1/3页)
“心即理?”王天罡被李长安的这三个字说怔住了。 看似只有简简单单的三个字,但却仿佛蕴含着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人忍不住去窥探其中的道理。 见王天罡沉思的表情,李长安基本可以确定。 现在这个时代,和千年前的修行之法,果然已经有所不同。 陆正居前辈所处的年代,在五品境界时,并未如师公所说的那般严格。 如果说现在的两条路,已经把人彻底固定在一条路上的话。 那么陆正居前辈那个时代,对五品境界的参悟,完全可以用天马行空来形容。 当真是五花八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虽然失败者众多,但也绝不会缺少争渡的勇气。 师公所说的两条路,属于中正大道,是颠簸不破的正路。 但除了这些大道之外,未尝没有通幽之曲径? 这数百近千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何中间的岁月,似乎被斩断了许多东西? 不过既然理学已经被证实,乃是直通巅峰的大道。 那心学,必然也不会相差太多。 这时,王天罡从沉思中清醒,“长安,你方才所说的心即理,可有何说法?” 李长安道,“此法可能与师公所言的第二条路对立,但实则是一种延伸与发扬,可以相互印证。” “弟子只说自己的看法。” “师公所言,万事万物皆有其理,长安且将其称之为理学。” “而心即理,姑且名之为心学。” 他伸出食指,在地面上先画出一个小圈,然后在这个圈外,又画了一个更大的圈。 而后,李长安指着外面这个更大的圈说道, “此大圈,便是万物之理。” 接着指向大圈之内的小圈,“此小圈便是自身之理。” 王天罡点了点头,示意李长安继续说。 李长安在大圈内点出一个个点,“理学认为,理无处不在,天地万物包括人在内,莫不遵循其理。” “此理便是道,便是太极。” “所以,既然每件事物都存在其理,那学子便去研究每一个事物之理。” “此大圈内的点,便是一个个事物之理。” 他的手并没有停下,而是继续点出更多的点,“一开始学子可能得到的只是某一个事物的理。” “但这些理多了之后,就会豁然贯通,对理的认知也就到了极点。” “此便可称之为格物,致知。” “既然已经认识到了更高的理,那么自身行为便自然而然,会合乎这些理。” 李长安将大圈内的点,引出箭头,指向小圈, “穷究万物之理,自身的君子之理,自然明悟。” “此为中正大道。” 王天罡点头捻须,“不错,你对此道的理解,已然深得其精髓。” 李长安笑了笑,继续说道,“由外而内,先求世间统一的根本规律,再来引导自身之道,此为理学。” “而学生方才所说的心即理,便是要从内……而外。” 他另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圈,然后从小圈内引出箭头,指向外面的大圈, “心学认为,理只是人心中的理,是人心中的道德。” “比如侍养父亲,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 “侍奉君主,也不是从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 “孝、忠、信、仁都只在我们心中,心就是理。” “没有被私欲蒙蔽的心,就是天理。” “用这天理之心,表现在侍养父亲上就是孝,表现在侍奉君主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 “理本自在心中,何须从外求?” 李长安说到这里,王天罡的面色却是一变再变。 短短几句话,上百个字,却让他如临大敌。 “不对,不对……” 王天罡紧皱着眉头,早已寒暑不侵的身体,此刻竟有汗珠滑落,“此话有失偏颇。” “万事万物之理,即便无心,也依然存在。” 李长安说道,“根本存在之理,乃是物之理,譬如岩石枯朽,松竹兴荣,此乃物之理。” “但事之理,乃人与人之间的理,当真从始至终依然存在?” “若有一日我身死道消,我对待师公的理,还会在吗?” 这一问,把王天罡问住了。 李长安继续道,“人死如灯灭,我死了,那么对我而言,孝忠信仁,自然也就不复存在。” “所以物之理一直存在,但事之理,却因人而在。” “物之理,乃宇宙之自然规律;事之理,却是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 “学子求问君子之道,此君子之道,乃是自身对待外界之理,自然便是事之理,是伦理道德。” 王天罡额头上的汗更多了,李长安的话,就像是一支支利箭,刺穿了原本牢不可破的道理城墙。 让他长此坚持的理,竟然有行将坍塌的危险。 李长安眼见师公如此,赶忙道,“师公,师公……” 可是王天罡却并未清醒,反而身上的气息开始紊乱。 李长安心中猛然一惊,不好,这是道心受到了影响,遂赶紧召出苍生社稷鼎,动用法力猛然一敲。 “咚……” 低沉悠长的鼎声在山洞内回响,好似晨钟暮鼓,振聋发聩。 王天罡立刻清醒过来,不可置信地看向李长安。 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这徒孙,对理的感悟竟如此之深。 简直是难以想象。 此理,便是道,便是太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