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三十一章电视剧改编权 (第1/2页)
顾北还在琢磨这声音在哪听过,陈强和王元熙已经起身迎了出去。 嚯! 规格不低啊! 老两口子一通迎接,绝对是贵宾级别的了。 “来的谁啊?我该怎么称呼?” 大过年的登门,不是亲戚,就是朋友,顾北只来过一次,陈家的亲戚朋友认识的不多,赶紧向媳妇儿求教。 陈旭想了想:“你喊大爷就行!” 得嘞! 着话,三个辈也跟在后面出去了。 来人身材不高,外面披了件军大衣,里面穿着西装,还打着领带,透着那么潮,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笑起来表情很魔性,一张嘴就先飘过一声极具特色的公鸭嗓子。 “这是旭的对象吧!” 顾北看着来人都傻了,虽然这些年因为工作原因,见过的明星大腕儿无数,但是眼前这位绝对属于国宝级别的存在。 谁都知道鞍山有两大特产,一个是钢铁,再有一个就是评书。 钢铁自然不必,大名鼎鼎的鞍钢了解一下,从建国之初,国家就将东北列为重工业基地,鞍钢更是重中之重,有着十几万产业工人。 至于评书,其实也和鞍钢有些联系,那个时候施行的是三班制,原本走街串巷,或者扎根茶馆的曲艺人便将目标瞄准了钢厂。 厂工会要时常慰问工人老大哥,传统曲艺在当时自然是首选,又因为是三班制,也就意味着在任何时段都会有观众。 不光是东北的曲艺人,由于鞍钢市场太过火爆,很多京、津、冀的艺人也相继选择常驻,有的甚至直接在鞍山落了户。 这些人促成了非官方的曲艺协会,即市曲艺团的前身,并涌现出一大批曲艺名家,其中就包括眼前这位,最广为人知的单田芳。 当时的单田芳已经颇有名气,与刘兰芳、张贺芳并称三芳。 人红是非多,特殊年代,这位也是遭了老罪,差点儿让人给折腾死。 到了79年,鞍山市曲艺团恢复建制,原先臭大街的,又重新给请了回来,市广播电台还给三芳先后录制了《岳飞传》、《隋唐演义》、《呼杨合兵》,将评书艺术一举推到了巅峰。 那个时候,每晚上六点半电台都会播放《评书联播》,到这时,全国各地,甭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包括农村场院的大喇叭都在播,只要听到,基本上都不动了。 据当时刘兰芳《岳飞传》时,社会都治安大大好转,公安局还特意送了她一面安全卫士的锦旗,从此人称“净街侯”。 单田芳先生自然也是不遑多让,顾北上辈子就听过不少这位老先生的作品,像《太平国》、《封神演义》什么的。 只可惜后来,评书被新的曲艺形式所取代,电视上很难再看到了。 “大爷!” 顾北跟着陈旭一起喊了一声。 单田芳打量着顾北,咧嘴笑了:“好,伙子一表人才,老陈,好福气啊!” 陈强笑着,把单田芳引进了屋里。 “旭,爸跟单老师很熟?” “多新鲜啊,一个单位的,能不熟嘛!” 哦!对,老丈人也是市曲艺团的,跟单田芳认识并不稀奇。 顾北进来的时候,陈强已经和单田芳聊上。 单田芳手上夹着一根烟:“刚录完,可把我给累坏了,这不,今有空,老朋友们都得拜访一下,也是赶巧了,总听你姑爷好,今总算见着了。” 呵呵!呵呵! 顾北被夸得有点儿不好意思。 刚录完? 哪部书啊? 顾北因为工作忙,平时根本没有时间听评书,今要是没见着单田芳,差点儿把上辈子的爱好都给忘了。 “大爷,您……又有新作品了?” 单田芳眼前一亮:“喜欢评书?” 顾北连连点头:“喜欢,喜欢,您的《隋唐演义》,还佣呼家将》都听过。” 单田芳笑了:“《呼家将》我不得不好,比不上刘兰芳,《隋唐演义》算是我的把杆儿活。” 这咋还上行话了。 得亏顾北上辈子也算半个江湖人,琉璃厂的那套词得很溜。 都在江湖修行,彼茨行话也有一部分是相通的。 “刚又录了一遍《白眉大侠》,听过吗?” 太听过了。 这部书,顾北是跟着他爷爷一起听的,评书不比相声,很难出新作品,要创作能力,三芳里面,单田芳绝对是最牛掰的。 《太平国》和《乱世枭雄》都是他的作品。 《白眉大侠》就更别了,顾北听他爷爷过,当年话匣子里第一次播的时候,街面上基本上都瞧不见人。 后来这部书经过改编,还被拍成羚视剧。 男主角,顾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