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多此一举 (第2/2页)
可以来到秦国都城咸阳的大街上。 勇敢的当众喊出“始皇帝死而地分。”这句话来,说不定后世太史公司马迁在撰写《史记》的时候。 还会单独为他立传,记录他英勇无畏的表现,让他能够名垂青史呢,但是很可惜,这个刻字的始作俑者。 并没有那么不怕死,所以他也绝对不可能是,居住在刻石周围的那些居民们,毕竟兔子还知道不吃窝边草呢。 更何况他干的这种事情,还这样的危险,又怎么可能会在自己家门口干这种坏事呢,这要是万一出了一点什么纰漏。 就算是当时没有立刻暴露,也很有可能会被殃及池鱼啊,当然是要在离自己家很远的地方,去做这种坏事啊。 所以秦始皇嬴政,下令去屠杀在刻石周围的居住那些百姓们,根本就解决不了任何的实际问题。 只会显示出秦始皇嬴政,在被人说中了心事和戳到了痛脚之后的无能狂怒,让幕后的始作俑者们更加的高兴。 这么浅显的道理,身为千古一带的秦始皇嬴政,又怎么可能会看不明白这些东西呢? 除非是有另外一种概率极低的可能,那就是刻字诅咒秦始皇嬴政的那个人,自认为非常的了解秦始皇嬴政。 觉得秦始皇嬴政,不可能因为他刻了这么几个诅咒秦始皇嬴政的字,又找不到他这个始作俑者,就去迁怒于在刻石周围居住的那些百姓们。 就像是那些冤枉别人的人,永远都要比那些被冤枉的人,还要明白那些被他们冤枉的人,到底是有多么的冤枉。 所以他才敢大胆地在自己家门口,刻字诅咒秦始皇嬴政,结果没想到秦始皇嬴政这一次一反常态地选择了赶尽杀绝。
正好就把他这个始作俑者给整死了,但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很低,而且也把秦始皇嬴政,给想象的太过于简单了。 这非常的不现实,身为一个庞大帝国的主宰者,又怎么能够单纯地只用好和坏,去评判这个人的行为呢? 事实上以秦始皇嬴政,一直以来的做事风格和表现来看,就算是从这些刻石周围居住的那些百姓们身上。 没有找到任何与那名刻字诅咒秦始皇嬴政的始作俑者,有关系的实质性证据,但是又担心这些刻石周围的百姓们。 可能会和那个刻字的始作俑者有什么关系,在故意隐藏和包庇对方,甚至可能还和对方在暗中勾结。 那秦始皇嬴政也没有什么必要,非得要杀了这些人啊,因为他们这些在那块刻石周围居住的百姓们。 和那个刻字的始作俑者有联系的证据,也不怎么充分啊,虽然古代并不讲究疑罪从无,而是更喜欢疑罪从有。 但这终究还是太过于离谱了一点,而且全都杀了也未免有些太浪费了,全部都充作刑徒,让他们去干活不是更好么。 毕竟人口本身,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直接全部都杀掉看起来确实是省事省力了,但是也在无形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秦始皇嬴政这样一个精打细算,把所有的一切都给利用上了的过日子人,绝对不可能会算不明白这笔账的。 否则秦始皇嬴政在扫灭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这六个国家的时候,也就不会留下那么多的俘虏了。 所以从本质上来讲,秦始皇嬴政在扫灭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这六个国家的时候。 从不下令屠城,也从不下令杀死在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这六个国家的那些俘虏们。 还真不一定就是因为秦始皇嬴政有多么的仁慈,不愿意下令杀死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 他们这六个国家贵族的遗老遗少,以及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这六个国家投降的那些军队。 只是因为秦始皇嬴政,需要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他们这六个国家俘虏们的人力。 来完成秦始皇嬴政自己,建设国家的种种伟大设想罢了,比如说修筑长城、修筑驰道、修筑灵渠、修筑阿房宫、为自己修筑陵寝等等。 当然了,也不排除那个时候,秦始皇嬴政已经到了垂垂老矣、人之将死的时候,正赶上了秦始皇嬴政内心最脆弱的阶段。 又让人给这样的刻字诅咒贴脸嘲讽,秦始皇嬴政直接就破了个大防,于是秦始皇嬴政就索性破罐子破摔。 也不再搞什么物尽其用,榨取对方剩余价值的极端实用主义cao作了,干脆直接就杀人泄愤。 至于有人认为,秦始皇嬴政这么干,其实是为了封锁消息,那就更是无稽之谈了,纯属是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