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平等论  (第1/1页)
    “竟是有人直接在此处等我?”    吴宣心头泛起诸般念头,看着远处亭舍里一道淡淡的灵气波动,不由得想到了方仙道。    “这种法力波动,应该是方仙道的领袖人物了吧。”    这些时日,吴宣对于方仙道也不再是一无所知,随着来来往往的士人交流,方仙道也拉下了神秘。    “如果说只是此人的水准,那么,在大汉,我还可以更加大胆一点……”    正欲有所动作时,忽然,左右有着士人过来请教,吴宣心下一动,暂时放下了方仙道的事,便朝着该人看去。    便听那人恭敬行礼,语气之中,满是诚恳之意:“吴公,弟子有一事不解。”    “哦,不知辛泉兄有何疑难?”    随着话音落下,这人便有了动作。    话说,眼前之人乃是吴宣路上所遇到的,乃是准备赴京城的学子,说来也是巧合,此人初时听到吴宣之言时,觉得有些言过其实,一直准备反驳,但随着路上一番番的讲解之后,反而准备向吴宣执弟子礼了。    “吴公,您说天下百姓苦力役已久,但朝廷维持,也实在需要徭役,这不是和您所言有些出入吗?”    辛泉问道。    “未必!”    吴宣摇摇头,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叹息道:“如今天下百姓,因着昭宣以来,休养生息,比之当年是好了不少……    但就结果而言,给这天下王侯将相私人的力役却更多了,这还不算他们侵吞百姓田土,逼良为奴……”    “如果这番天下不加以改变,势必造成……大乱之局!”    吴宣看着辛泉,他没有直接说会演变成农民起义之类的话,但言语之中的意思,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是完全能听懂的。    最近的例子,莫过于秦末,这一点,大家都懂,这也是儒生反对严法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防止秦末大乱的再次出现。    辛泉闻声,想了想,面色有点发白,显然,他也联想到了,随后,他又问道:“若先生主持此事,当如何改变天下百姓困境呢?”    这一点才是两人交谈的核心,也是辛泉听闻吴宣言语之后,最迫切想要知道的。    尤其是随着亭舍里的交谈,他知道,眼前之人并不是只会空泛的讨论君子小人,举贤用贤的老套路。    果不其然,吴宣不曾让他失望。    “百姓欲改变,就只能从自身出发,从自身,那就必须要学会文字,首先要让他们了解,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有这样,才能让天下百姓真正站起来!”    这话说的笼统,但辛泉也能明白。    同样,这也是吴宣一直心心念念的方向,有着前世的经历,他很明白,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只依靠少部分的读书人,那只会创造出一个特权阶层来。    但全民学习,这就是往另外一个方向去了,也只有将知识普及,才能打破一些人的垄断。    也是吴宣认为,未来可比肩大神通者的必要之路。    就比如,春秋战国以来,世卿世禄制度的瓦解,以诸子百家为代表的士人开始一步步踏上了时代的尖端。    这就是一种时代的进步,而现在,吴宣就是要进行另一场尖端改革。    倘若,努力至今,如果只是改变一个王朝的命运,那么,吴宣就没有必要费心费力,搞什么平等之论。    甚至也不必参考了上古圣王的传说,写了一篇文章试探性的发出去,看看当前这个时代的反应。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很不错的,令不少士人的确感到新鲜。    而自己的言论,也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但也因为最后阶段,将王侯士大夫同普通的氓隶之人的比较,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    说白了,这些人仍然坚持着人的等级之分。    虽然说,历史之上不乏出身低微取得大功业的人,但很显然,绝大多数士人仍然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人的。    他们总能想出,这些特例之人的不同之处,什么夜梦红光,神人传法,随着神秘色彩的加入,树立了这个人的神圣和不同。    但好在是,仍然有人可以理解自己的意思,也愿意为平等教化而努力,这让吴宣有些欣慰。
    因此,认可的队伍反而在这个过程之中开始壮大,这一点,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甚至有人已经借着关系,准备让自己在东郡将平等论传输出去。    这就是公开的演讲啊!    “这样看来,我介入朝局的可能会大大增强!”    吴宣眼睛微微眯起,从一方面而言,只要得到了朝廷的背书,那么自己未尝不能将心中的想法,普及开来。    正思索间,车辆停住了。    “……吴公,方仙道的卢师前来拜见!”一阵脚步声传来,外边有士人站在车边躬身说道。    而这些人,都是被吴宣说服的士人,同时,也比较认可吴宣的理论,甚至有一些人都打算自备干粮追随了。    “方仙道……”吴宣刚生出念头,一侧的辛泉便张口道:“吴公,方仙道乃是州郡之中颇有势力之辈,不少名家也要给他三分薄面……    这样看,定然是被吴公平等论所惊动了!”    说话间,辛泉有些忧虑,对于他这样的士人而言,方仙道属实有一些不欲亲近的感觉。    倒不是因为宗教属性,而是方仙道的立意与他们有些冲突。    也不知道方仙道近些年怎么考虑的,在对外的宣传之中,一反常态,讲究起了所谓根性。    在士人之中,虽然和很多人都亲近,但如果没有根性。    那么,你就很难能了解到方仙道的核心。    而根性,则是他们所定的一个标准。    “原来如此。”吴宣虽然对于他们很了解,但这个程序还是要走的。    “无妨,这方仙道我也略有些耳闻,今日,正好看看其人成色……”    说话间,吴宣就下了车,同时,魏延寿也紧紧的跟在一边。    同时,他的手里,还紧紧的抓着一本书,仔细研读着。    很显然,这路上一行,士人们的一番表现,对于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