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3章出兵难定 (第2/3页)
的跟对方耗。 前月灭静海国的时候,由武安侯领队,出了两位宗师、十万大军,不也打了三四年,柴击破对方国都,灭了此国吗? 而且就算灭国,也不是终止。 后面还是得留下武平侯谢宁,由此人领着五万精兵,镇压当地,以清剿各地的静海国余孽,平息地方上的sao乱。 【目前用下来,听书声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语音合成引擎,超100种音色,更是支持离线朗读的换源神器,huanyuanapp换源app】 但即便如此,距离静海国被灭,也有五六年了。 可按照陆渊从那边听说的消息,九真郡内,地方上还是时不时就会冒出一些叛乱,山林内也经常有静海国的余孽活动,当地的反抗依旧存在。 从这方面看,灭大长和国与静海国这种夷、蛮国容易,当然想要占领对方领土,真正统治对方,却没那么简单的。 最简单的一个例子,苗人尊从王化上千年了。 可洞庭郡这边,不还是酿出了一个五毒教叛乱,险些就给了大越王朝一个致命一击吗?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静海国的例子还在上演,这自然不得不让陆渊慎重。 当然。 以上所说这些的前提,是他准备灭了大长和国,所以才要面对的情况。 如果只是按照师宗、弥鹿这两国使者所说的,收纳这两国为附庸,庇护他们,那以上这些情况,自然是不需要面对的。 而大长和国与乌蛮国的反应? 以这两国的情况,别说现在还在内乱之中,自顾不暇了。 就算大长和国还没发生叛乱,以大楚国的体量,以陆渊的赫赫威名,就算收了你两个附庸国,你又能怎样? 大长和国还真的愿意为了这小小两国,冒着丧师失地的风险,和大楚开战吗? 最终大概率也是不了了之,谴责两句,然后就默认这个事实了。 可就如上面说的。 就师宗、弥鹿这两国,加起来也不过七县的地盘,民众现在更是只剩下了十四万,可谓穷的要死。 而且即便这么点家底,也还是人家的。 这两国只是承诺,愿意附庸大楚,年年上供而已。 可他们这种夷国,两个加起来,一年能上供多少银子? 五千两、八千两、还是一万两? 这么点好处,养一百个战兵都够呛,真值得陆渊冒着与大长和国、以及乌蛮国开战的风险,收这二国为附庸吗? 所以对陆渊来说。 收狗这件事情,确实可以做。 但做了也没多少好处,反而会招了两个强敌,完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他真正要决定动手了,为的也不是这两个小国,而是整个大长和国。 若真能灭了此国,收其两郡之地,三四百万民众,数千里疆土,那才是真正的大好处,能让楚国的实力再升一个台阶。 灭其国,绝其祀。诛其君,收其民。夷其土,建其域…… 以上这些,才是大丈夫所为。 趁人家内乱,偷偷摸摸收两个附庸,占那么点好处,这么小家子气,如何称得上英雄? 反正陆渊自认为,自己在这天下间,也算是个英雄了。 别人怎么想,怎么做,他不清楚。 但自己要做,就要做大的。 要么不要,要么就全要,小小师宗、弥鹿二国算什么,他要拿就拿走整个大长和国,拿走他治下的二十七夷国。 这样在史书上写的,也是破大长和国,灭国二十七。 岂不比趁其乱,收二夷国内附,好看、好听许多? 不过按上面说的去做,英雄是英雄了,霸气是霸气了,好听也是好听了。 但想要获得实际好处,却不见得真有说的那么简单。 先前的顾虑,还是存在的。 大长和国以及乌蛮国,没那么好灭。 单纯一个就很难击败了。 到时面对大楚重兵压境,如果两国联手,面对二位先天,就算陆渊也不敢说能击败对方。 这并非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综合考量下来,经过仔细思虑,陆渊也没下定决心,要不要淌这个浑水。 最后只得看着两国使者道:“你等乃是大长和国之封国,事关此大国,一切都得慎重。是否要收纳师宗、弥鹿两国内附,孤还得和群臣商讨过后,才能有决议。 今日时间也不晚了,鸿胪寺的驿馆已经备好了房间,两位使者就先下去休息吧。” 说完,陆渊就挥手,让人退下。 而两国使者见楚王,没立刻答应他们的要求,也有些着急。 他们国内水深火热,随时就要遭受着乌蛮国的催逼。此时多拖一日,国内可能就要多承受一分灭国危险。 这哪里是能等的? “大王!” 师宗国使者心中大急,就想上前来多劝两句。 然而他不止还没跑两下,陆渊冷冷的目光,就望了过来。 面对一位先天宗师、修仙者、沙场悍将、一国之君的威严,这使者瞬间就承受不住了。 只觉得如坠冰窟,一股灵魂的颤栗,在体内升起。 大恐惧下,他瞬间就认清了现实,就跪到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