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9章合纵攻夷 (第1/3页)
苏国那边打的不可开交,一下子出了三股反贼,叛乱波及半国。 纵然这些反贼之中,没有一个先天宗师。甚至连参与叛乱的,也都是一些地方民众,没多少官兵参与。 但别忘了,此前的苏国,可是效彷了楚国之策。 不仅在中央练了五万精锐的禁军,五万的府县兵。更是在地方上展开了民团制度,每年农闲之时,都是有召集当地乡勇进行一定军事训练的。 这个制度,从弘道八年,北伐结束归来起。一直执行到如今,差不多也有四年时间了。 这许长时间,成效多少也是有的。 所以苏国哪怕是底层的普通民众,也不能单纯只把他当做普通百姓,人更是具有一定军事知识的民兵。 如今广昌道、杜昌、七岛会起兵,三家加起来十六七万人。 这么多人,就算都只是民兵,那也是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了。 “故而孤认为,苏国想要镇压下这场动乱,应是没问题的。 毕竟苏国有着五万精兵,这些以北降周兵为骨干建立的兵马,训了这么些年,实力多少也是有的。 再算上苏王这位先天宗师,想要镇压下叛乱不难。 甚至以苏国一郡之土,动作迅速些,可能三五月就能平息下去。” 陆渊看着眼前两位重臣,说着自己的看法:“但叛乱能够镇压,有些事情却不是这么容易就能解决的。地方sao乱一起,参与叛乱的又大多是怨愤而起的普通民众。 苏国镇压叛乱,无异于在屠戮自己子民。 不管最后是胜是负,苏国已然大失人心,从此郁林不宁也。” 陆渊说到此处,真的是心生感慨。 此时苏国的近况,如果按照他前世玩的游戏的说法来讲,那就是稳定减三,然后附带一连串的负面效果,持续时间还是二三十年起步的那种。 苏玄歌今日杀了这十几万叛军,牵连了这些叛军的亲属,波及的民众怕是要达百万之巨。 可整个苏国才多少人口? 不过将将两百万。 不,经过这么些年的暴法苛政,苏国连年逃亡日众,就楚国这边与苏国边境,几年下来,就接收了超过一万逃民。 楚国就已经如此了,苏国与九真郡、与南海国、甚至与西南夷国的边境,又该有多少逃民? 甚至苏国国内,那些逃入山岭,以躲避赋税的人,又有多少? 此时苏国之内,怕是早没了两百万之民。 如今一场叛乱,又让百万之民,成为逆贼。 苏国这般打下去,最后还能剩多少人? 这真的是个问题。 不过以如今已经渐行渐远的楚、苏、南海三国同盟,盟内日渐穷兵黩武、野心逐渐增长,开始不安分的苏国遭此一乱,对于楚国和南海国来说,倒也并不见得是件坏事。 这不,在看完了消息,同时听到陆渊的感慨之后。 旁边的左相崔长青,不仅没想着要不要派些援助,而是立刻道:“大王,苏国内乱,叛乱叠起,此正是人心纷乱之时。兵戈一起,苏国地方百姓定惶恐不安。 为躲避战乱,怕是要四处迁徙了。 尤其是苏国北地三府,此时附逆之人最多,日后遭受屠戮,也定然最重。 彼辈为躲刀兵血光,怕会纷纷向北逃亡。 臣请命,请大王调遣一部禁军,立刻布防两国边界。 若发现北逃之人,则立刻收拢,而后者有司安置。 如此既能避免地方不受这些苏国逃民影响,使其等的落地为匪,扰乱治安。更能收拢大量逃民,使其充盈国内户口。 可谓两全其美。” 嗯,经过了几年的移民工作,此时崔长青一听战乱,一听逃民,下意识的就想到了移民充实地方。 这也确实是他一直做的事情。 而且三年下来,已大有成效,不仅楚国收入翻倍,国力也日渐鼎盛。 往日因为战乱,一派凋敝的洞、庭西川两郡,也因为地方户口的充实,日益繁盛。 吃了这么多好处,自然难免让这位左相对此事形成应激反应,念念不忘了。 反正按崔长青保守估计,这一波收拢苏国流民,少说也能为楚国再增来十几二十万人口。 这已经差不多是一个下府的人口总数了。 不费大力,却为国内再添一府人口,这种便宜,为何不占? 至于楚国公然收容苏国逃民,会不会得罪苏国? 说实在的。 经历了这么一场动乱,苏国哪怕能够平定,国力也必然大减。原本因为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得来的几分强盛迹象,也将彻底打断。 这种情况之下,苏国哪还敢因为此事,和楚国说三道四? 甚至再退一步讲。 苏玄歌脑子真的不正常,真想找楚国要个说法,就他刚刚平定叛乱后的实力,还真能拿,楚国如何不成? 出兵北伐,你敢吗? 最后还不是要咽下这口气,吃了这个闷亏。 因此对于苏国的反应,崔长青是半分不怕的。只是有一点,让他感到为难。 却见崔长青说了以上方略后,苦着脸道:“就是苏国遭此一乱,户口大减,民生凋敝,地方越加穷困。原本苏国每年援助的二百万两白银,一百万石粮食,怕是要缺斤少数,甚至根本不拨了。 而没了这笔钱,大王想要在明年动兵,讨伐大长河国,钱粮方面,怕是有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