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4章合纵成立 (第2/3页)
至于和楚国接壤更多的大长和国,选择性的让给了对方。 不得不说,同样作为野心家,苏玄歌对于陆渊的想法,还是有着那么些了解的。 就这样,关于一同出兵西南夷,同时关于双方出兵方向,各自利益的划分,便定了下来。 而说完了此事之后,在楚国使者准备返回的时候,苏玄歌又带着些不满的说道:“苏、楚乃是盟国,每岁我国还会向楚国输送钱粮,年年不绝,可谓仁至义尽矣。 但今朝我国叛乱,边界之处,四处收揽我国逃民、叛民。 此岂是盟友所为? 使者回去之后,还望转告楚王,若不想伤两家和气,还望将这些逃民送回。 如此,我两家各自安好,别因这些小利,而生出龃龉。 还有便是今次叛乱,我国内无一府县不受影响,去、今两年的税赋,皆是大减。 明、后两年,也难以恢复。 所以这几年间,对于楚国之援助,怕是不成了。 这点还望使者转告楚王,免得生出误会。” 这半年以来,随着苏国叛乱,国内北边的几府之地,有大量不愿参与叛乱,同样也是为了逃避战争的民众,选择逃去楚国。 而广昌道被平定之后,又有大量参与了叛乱的道民,害怕被朝廷追究,选择拖家带口,一起逃往楚国。 这前后两波逃亡潮,再加上一场战乱的死伤,直接令苏国北部三府之内,户口少了过半。 这三四十万的人口损失,几乎是苏国原本一成多的户口了。 面对这巨大损失,苏玄歌当然心痛无比。 那些已经被杀的乱民没法挽回,但逃往楚国的那些逃民,确实可以追回的。 虽然他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逃去了楚国。 但怎么着也能有个十万吧? 先把这十万人追回来,多少也能让地方上恢复几分元气。 因此在这个时候,借着楚国邀请合纵之机,苏玄歌适时提出了自己的不满和要求。 …… “孤已经吃下的rou,竟还想让我吐出来。这苏玄歌,到了这时,竟还做这种妄想。” 当使者返回国中,如实转告了苏玄歌的意见和要求后,陆渊不由笑出了声。 说真的,这一次苏国叛乱,楚国虽然没牵扯其中,但只是在边境上收拢一些逃民,就已经吃了个满嘴流油。 与苏玄歌猜想的,楚国收拢了十万逃民,有些出入。 这一波陆渊收留的苏国民众,数量上其实远不止十万,而是达到了二十三万之多。 这许多人,差不多一个府的人口,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实际上,对于这些逃民的安排,他早就有了计划。 现在不是打算征伐大长和国吗? 这个夷国两郡之地,如此广饶的地盘,楚国打下来后,当然不可能不去投入精力治理。 设置府县是一定的,编户齐民也是一定的。 可这新攻占的府县,总不能全都是原本的夷民,让此地风俗,依旧保持移民原本的习俗吧? 那样的话,想要让此地稳定下来,该需要多久时间? 所以进行移民,让原本沐浴王化的三帝苗裔,去往这片新开拓的领地,移风易俗,帮着同化原本的夷民,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可楚国境内。 原本从周国和西川郡那边迁移来的民众,才刚刚安定下来,在地方上站稳了脚跟。 眼看着就能缴纳赋税,为楚国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产出了。 这种关键时刻,陆渊当然不可能再强令这些移民搬迁,去往那蛮荒之地开拓了。 同样的道理,这些移民不能动,原本楚国境内的百姓,也不好动。 强行动的话,极有可能引发sao乱。 所以这个时候,该从哪里找新的移民,就成了一个问题了。 恰在此时。 苏国出现了内乱,自己送来了二十三万的逃民,这不就是上天送来的移民吗? 二十三万人虽然不多,但好歹也是一个府的人口,在大长和国新开拓的府县内,一个个分下去,每个府也能分个一两万人的。 这点人口基数虽然不多,但作为初期同化的种子,帮朝廷在那边站稳脚跟,却也差不多可以满足要求了。 故此,对于这些有着大用的逃民,陆渊当然不可能还回去。 不过现如今他还指望着,苏玄歌跟自己一起合纵攻夷,眼下直接回绝对方的不满与要求,倒也不怎么妥当。 因此陆渊想了想,最终还是下了道旨:“令地方有司,从诸苏国逃民中,挑选出一万人,送回苏国。” 嗯,不可能全部送回去,但也不能完全无视,那就送一万人好了。 人虽然不多,但多少也给出了点回应,态度方面也不能说太差。 虽然苏玄歌对此注定还是会有不满,但有这么个台阶下,面上至少好过许多了。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换源的app上终于有了解决之道,这里下载huanyuanapp换源app,同时查看本书在多个站点的最新章节。】 再有着一起攻打西南夷的巨大好处在,对方多半会忍下这口气来。 毕竟相较于苏玄歌所猜的十万逃民,这次攻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