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265章出兵乌蛮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5章出兵乌蛮 (第2/3页)

之下,原本还雄心壮志,想着鲸吞整个大长和国,再度复立蜀国基业的李雄,就不由悲从心来,大受打击。

    原本的那些豪气,也在接连的失败下,几乎消失殆尽。

    所以当李寿带着楚国的条件回来,原原本本转告给了李雄之后。

    这位西蜀枭雄,却是再也保持不住自己的骄傲,在陆渊那近乎苛刻的条件下,选择低下了自己的头颅。

    没办法。

    几年前,在西川折腾了一遭,最后没风光两年,就被人打的狼狈逃窜。不仅国家丢了,就连羌族也舍弃了,只能带着百来个心腹逃走,来到这蛮夷之地。

    好不容易到了这里,稳住脚跟之后,自己再接再厉,苦心经营,逐步渗透架空了乌蛮国朝堂,掌控了此国大军。

    接着发起叛乱,想要一统整个大长河国,再创基业。

    结果同样没风光两年,自己的十余万大军就被打了个干净,数千里疆土也丢了个干净。

    此时丧师失地之下,手中竟只剩下的这两万多兵马和一座石城。原本带来的百余亲信,此时在接连的战败之下,也只剩下四十余人了。

    甚至就这最后点家当,也还不知能保住多久?

    这等现实之下,这等打击之下,李雄哪还有折腾的心思,哪还有谈判的底气。

    而且说真的。

    受到的打击太多,他心中都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没那个创业本事了?

    这种种心理之下,李雄也不想再折腾了。

    眼下大楚既然愿意接纳他,那便趁着手中还有点家底,好好给自己卖一个前程吧。

    弄栋四国就弄栋四国吧。

    怎么说也是两府半的地盘,拾到拾到,那也有个二三十万人口,近千里疆土了。

    奋斗十余年,最后能有这片基业,多少也算不错了。

    总比被人打败,然后重新变成丧家之犬,把一切都输干净,狼狈逃窜好吧?

    所以最后,已经认命了的李雄,哪怕知道自己签的条件很屈辱,很不符合自己宗师身份。

    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同意。

    然后他便安排李寿,继续赶来楚国,急着求援了。

    “如今家兄清点残兵,又大肆国内精壮,最终聚兵四万人,坚守在石城。然而赤黎人来势汹汹,城内人心也浮动,即便家兄固守,也难撑太久。

    大王若再不发援兵,怕是不用一月,石城就要失守。

    到时丢了这座乌蛮国都,整个岭东之地,就尽数失去了。

    而大长和国也将收复故土,重新整合国内,再想对抗,绝非易事。”

    李寿带着几分泣声,诉说着李雄如今的艰苦,又一次表达了求援的请求。

    而陆渊听完他说的,也不由大感震惊。

    虽然知晓神宫插手之后,李雄应该撑不了多久,败亡是迟早的事情。

    但他怎么也没想到。

    这才过去两三月,李雄竟然就被人打到老巢,就要覆灭了。

    那可是十几万兵马,数千里疆土啊。

    这么多的人,就算是十几万头猪,大长和国想要去抓,也没那么快抓干净吧?

    而且几千里的疆土,就算是用跑的,也要跑个一月吧?

    这么多兵马,这么大地盘,怎么就败得这么快了呢?

    ‘这李雄,真是个扶不上墙的家伙。怪不得的当初西川丢的这么快,最后连我的面都不敢见,就直接弃军而逃了。

    这么点本事,真不知道他是怎么成为先天宗师的。’

    陆渊心中暗骂了声废物,但此时也不是责备这个家伙的时候。

    李寿说的不错。

    如果丢了石城,丢了乌蛮国,那他想要入侵大长和国,将要面对的,就是由黎川领着的乌蛮国二十余万兵马了。

    对于这支刚刚平定叛乱,士气昌盛无比的大军。

    就算他们各方面素质都很差,甚至很多都相当于民团乡勇,真正精锐没几个。

    可在这种形式之下,陆渊想击败对方,打进大长和国去,怕也将艰难无比,甚至是个不可能的事情了。

    所以眼下趁着李雄还没彻底失败,先带兵杀进大长和国,已经是自己最后一个机会了。

    只有依靠石城这个据点,经营住乌蛮国这个稳定后方。

    楚国才能以此为依靠,逐步蚕食大长和国。

    因此意识到事情严重性后,面对李寿的哀求,陆渊立刻道:“本王这就发兵,进军大长和国,救援石城。”

    说罢,他便让人升鼓聚将,调集兵马,开始动军。

    神武四年七月,陆渊率军拔营,领着三军六万兵马,正式跨过边界,进入大长和国。

    同一天,两波信使分别前往武陵府与零陵府,分别传命蓝照云与李良,让他们同时进军。

    时隔千年,在东扬人触及了西南夷边界后,这些三帝之苗裔,终于开始了对这些夷人的征伐之战。

    必将载入史册的一役开始了。

    ……

    石城。

    旌旗蔽天,黑云压城。

    数不尽的营地绵延在城外,一路延伸入了山岭之中。

    自从大长和国的平叛大军抵达之后,已经扩张到二十余万的大军,分布在这片有些狭隘的平原上,顿时将这里挤了个严严实实。

    而相比于绵延百余里的大军大营,前方那座不到十里大的城池,虽然看上去也足够雄伟。

    可面对外间那密密麻麻的大军,却显得如同洪流前的小石,那么的卑微脆弱。

    就仿佛在这雷霆一击之下,随时就要崩溃一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