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13章粮价饥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13章粮价饥荒 (第2/3页)

甚至直接处死,尸体悬挂各处要道,用以震慑人心。

    但这般作为,不仅没遏止住这股逃亡潮,反倒使得各地人心更加惶恐,因为害怕而逃亡的人更多了。

    甚至一些被派去搜捕逃民的军队,也有许多跟着一起逃亡。

    那些逃走的民众中,可是有很多都是苏国军队的亲人卷属。

    如今自己家人都想跑了,那些苏国军队难道还能下狠手,来个大义灭亲不成?

    先不说苏玄歌有没有这么大的人格魅力,但就是苏国给那些军队的待遇,也不值这个价啊。

    四十文一斤的米,对于苏国军队来说,那也是不可承受之重。

    很多苏国军人家中,都因为粮价飞涨,快要揭不开锅了。

    在此情形下,自不能指望他们对苏国,有多高的忠心。

    而在这一波又一波的逃亡潮下,苏国的江山社稷,也显得风雨飘摇,亡国之象愈发浓厚。

    不过苏国要亡,那是苏玄歌该去头痛的事情。

    对于楚国,对于陆渊来说,对方如今这副亡国之下,反倒是个大赚一笔的好机会。

    前几年,苏国攻打西南夷,虽然最终领土方面的收获不多,才开拓了一郡四府,还不到半郡之地。

    可在钱财方面,苏国收获却是极大的。

    因为针对新开拓的通海郡,还有苏国之前率兵攻打,曾经涉及过的大理银生地区。

    苏玄歌所采取的政略方针,可是类似于此前李雄在西川郡那般,完全不顾未来,纯粹竭泽而渔似的掠夺手段的。

    具体来说,就是不论贵贱,不论地区,不论死活,凡是苏国大军所过之处,地方百姓的一切财产钱粮,通通被掠夺一空。

    这种酷烈手段,除了激起了大量夷人反抗之外,也帮助苏国获得了大量的钱财物资。

    与苏国那贫瘠穷困的国力,能在西南夷地区,维持十万以上的大军数年之久,靠的就是这种掠夺式的压榨手段。

    如今虽然打了数年,当初掠夺的钱财被消耗了许多。

    但在苏国手中的银钱,应该还是剩下不少的。

    当初李雄就能在西川郡,掠夺价值数亿两银子的财物。

    西南诸夷虽然贫瘠不少,苏国掠夺的地方也只有半郡之地,但按照估算,苏玄歌靠这场战争,最少也获得了上亿两价值的财物。

    这诸多钱财,就算因为战争耗去了不少,但如今苏国多少还是能剩下几千万两银子的,这已经是一笔巨款了。

    如今楚国到处都要用钱,虽然按照户部那边的统计,等到六年之后,楚国便可实现财政盈余,每年可结余一千二百万两银子。

    但那也只是六年后。

    现在的楚国,依旧是处在财政赤字的现状,每年都要从国库中补贴开支一千万两银子,缺口可谓巨大。

    虽然如今的国库,足以支撑到六年后,财政盈余的时候,楚国的财政问题,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状况。

    可以上这些,是建立在楚国现有条件环境,一直不变的情况下,才能勉强维持如今的窟窿。

    这期间稍有变故,那么以楚国现如今的国库储备,便就有支撑不住的风险了。

    因此能趁此机会,多赚一些钱,对楚国来说,那自然是大好之事。

    而赚钱的目标,自然是缺粮的苏国了。

    苏国缺粮有钱,楚国有粮没钱,两边正好形成互补。

    如今苏国主要的粮食供应商,是南海国那边的粮商。

    那些贪婪的家伙,为了赚钱,硬生生的把苏国的粮价,抬升到了如今三十文一斤米的程度。

    可谓抽骨吸髓,毫无仁慈之心。

    对此情况,苏国,乃至此前被坑过的楚国、宋国,都是恨的牙痒痒。

    也就是如今,南海国情况特殊,关乎楚、苏等国与宁国的博弈,陆渊和苏玄歌他们不好教训南海国,这才让对方得意如今。

    可现在,楚宋等国已经结束了对西南夷的战争,没有庞大大军消耗粮草,楚国的粮食压力大为缓解。

    国内的大量粮食,自然也可节省下来,或进行储备,或对外出售了。

    而对于如今每年都能收获大量盈余粮食,并且很快就能开发出西川平原的楚国来说,每年只要不遇到大规模绝收的灾情,那么当年出产的粮食,就足够自己消耗了。

    所谓囤粮之事,在如今缺钱的情况下,并不是必须要做的事情。

    所以拿多余的粮食去换钱,对于楚国来说,还更划算些。

    关于此事,在与大臣们商议之后,陆渊已经派出使者,去往苏国进行前期的沟通了。

    楚国愿意把多余的粮食,以低于如今“市场价”的价格,出售给苏国。

    嗯,价格减低之后,大概是十文一斤米,相当于南海国所卖粮价的三分之一。

    这个价格虽然比国际市场价低,但对于楚国来说,依旧是大赚。

    如今停止战争之后,楚国国内原先飞涨的米价,也迅速回落到正常价格,从原本的五文一斤米,跌回了如今的三文一斤米。

    所以哪怕楚国卖给苏国的粮食,只是十文一斤米,但那也是高达百分之两百以上的纯利润,已经称得上暴利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