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52章底牌江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52章底牌江城 (第3/3页)

意义上,其实也挺大的。

    甚至说的残酷点。

    真让他选的话,可能更愿意牺牲几万人,以换取自己不动用这个法术,省下那些法力来。

    毕竟死个几万人,过个一年半载,楚国就能补回来。

    可少了这么多灵气,陆渊却没办法让它恢复。

    相较于可再生的人力,如今不可再生的灵气,反而更珍贵些。

    现实很残酷,但却很现实。

    “所以是否动用法术,只能列为最后的备用选项,除非真到危急关头,不然能用普通人解决的事情,还是用普通人解决吧。

    说到底,这也只是世俗王朝间的战争。

    凡人归凡人,仙法归仙法。

    在这末法之世,仙神不显,万灵绝迹,超凡还是不要过多干涉普通人好。”

    陆渊想了想,将这个最后选项,埋进了心底深处,隐藏了起来。

    ……

    一路舟船疾行,到了中午的时候,水师终于抵达了江夏城外的江湾。

    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江夏城矗立在长江南畔,从月牙形的江湾向内驶去,一个宽阔的码头向着江心深处蔓延,对接着无数驶来的舟船,接引着各类货物吞吐。

    作为洞庭郡内的第三大港口,江夏港的码头极大,能同时容纳上百艘船,面积占据了三里有余,其上客栈楼馆林立,各种收纳大宗货物的店铺也设在此处,使得码头区域繁华无比。

    码头之侧,沿着河湾向西北区域挺进两里,同样也是一片码头深港。

    不过这里的码头并不对外开放,而是只容纳水师船舰,专供军方使用。

    在这处军方码头上,还建起了一片堡垒营寨,各种碉堡箭塔林立,城墙更是从河湾处建起,一路向内蔓延,与江夏城的城墙连在一处,形成了一个长达七里有余的横面,拦住了整个江夏城的南面。

    所以陆渊领着水师进入军港之后,水师将士们cao弄着舰船,开始按照指示,逐个归港,并在港内水寨入驻。

    他则领着大将亲信,直接登上城楼,从水港这里一路向着江夏城而去。

    江夏城是一座山城。

    最底下一处山脚平原,是城池的最外围,除了靠山的北面和西面外,剩下的东、南两面,如同正常的城池一样,被一圈十余里长城墙包裹。

    城里面是整齐规划的街道,商业区和居民区都在此处。

    而在这外城区往内,一路向着山腰蔓延,则修建了一些山寺、道观、书院、大户宅邸的较为特殊重要的建筑。

    到了山腰处,这是官府的各个机构,衙门、库房、军营等等核心建筑。

    此外,山腰处还修建了大量的碉楼箭塔,尤其是靠近江面的一处,更是修容了大量的平台,放置了诸多投石机、弩车等等远程武器,数量多达上百。

    靠着这些远距武器,位于山中高处的江夏城,几乎能封锁外面那长达百丈宽的大江,牢牢的守住这一片区域的水面。

    此前楚国水师薄弱,能够遏制宁人舰船出入国境,靠的就是这处险要的江边要塞。

    任何敢开进此处的宁国水师,都要面临上百具投石车和弩机的打击,石雨箭雨飞射之下,宁人舰船即便能通过此处水域,也得沉它个几十上百艘船来。

    如果再在山上要塞布置大量的弓弩手,以及上游水域上不知一批舟船舰队,那么三方联合之下,哪怕是宁人水师是己方的数倍之多,楚国也足以与之抗衡,甚至将其击败、击退。

    这便是陆渊哪怕知晓,宁国已经有了十五万水师,自己这边才仅有五万,却依旧毫不畏惧,带着水师前来的底气所在。

    江夏城所在的大山,便是楚国在这江畔之南,永不陷落的要塞。

    只要这座要塞在手,宁国水师就休想跨过江面一步。

    甚至江畔之南,在陆地上,只要江夏城在,宁国也别想通过此处。

    长沙、衡阳等南边诸府,陆渊不清楚宁国会不会攻打。

    但在岳阳这片地界上,在江夏城附近的地界上,周围两三百里,此城就是最为瞩目的核心,是谁都绕不过去的天险重点。

    宁国如果想从此路进攻楚国,那么就必须拔除江夏城。

    此城不破,不仅水路无法通过,陆路也难以前进半步。

    靠着这坚固的要塞,还有要塞中水陆十五万兵马,单纯只是城塞攻防的话。

    陆渊有信心,就算宁国那四十万主力死干净了,也别想打下此城。

    不过攻城艰险,宁人应该也不会如此不智,真的头铁硬攻。

    最终此战如何走向,还得看对方决定。

    但陆渊已经做好了准备,自信可以面对一切出招,现在就等对手前来了。

    神武十年十月十二日。

    在这晚秋初冬之际,赶在第一场初雪前,继楚王陆渊率军抵达江夏城后,宁帝沉丘,也帅着水陆十五万主力,匆匆抵达了此城之下,汇合了先抵达此处的五万先锋。

    至此,宁国在江夏城附近,已经汇聚了水陆二十万兵马。

    与之相对的,这是楚国的十五万水陆大军。

    双方之主,皆在此处。

    正是所谓兵对兵,王对王,谁主沉浮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