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章 登基  (第1/2页)
    很快,无论是赵煦还是高太后,都已经无心再去关注王珪的事情了。    因为,福宁殿的官家的病情,迅速恶化。    乙未(初二),就已经喂不进任何汤药水米了。    他的身体,陷入了完全的瘫痪。    除了还有呼吸之外,几乎就是个死人。    有人开始提议,是不是可以去取来,那枚在元丰五年,被一个叫道亲的和尚,敬献的所谓‘仙丹’尝试一下。    也是在这一天,赵煦走完了他立储的全部程序——依传统,皇子立太子,需上七表谢之,以表谦让(皇帝五、太后一、皇后一),当然了,所有谢表,都是邓润甫代他写的。    于是,都堂宰执在这一天,颁布了大赦,以立太子兼为天子祈福的名义,大赦天下。    丙申(初三),太医局的国医们一切可以刺激,卧疾在床的天子的手段,都宣告失效。    两宫在商议过后,只能是做出最后一个可以为赵煦的父皇能做的事情。    她们将元丰五年,道亲僧敬献‘仙丹’的事情,告知了宰执们。    宰执们于是上表,请求两宫启用那枚‘仙丹’。    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样做无济于事。    每个人也都清楚,什么仙丹、长生药,都是假的。    即使是哪位卧疾在床的天子也是知道的——不然那枚‘仙丹’也不会一直被收藏在御药院里。    可到了这个时候,人力既已穷尽,只能死马当活马医,也不得不做这個事情。    不然,以后国史之上,后人如何评价?    明明有‘仙丹’而不为天子用?    太子长大后,要是知道了,会做何感想?    于是,两宫下诏,同意了宰臣之请,命梁从政取来了被收藏在御药院里的那枚‘仙丹’。    寄希望于其可以生效。    可惜,想尽了办法,也未能让天子服下‘仙丹’。    没有人敢冒着‘损坏龙体’的风险,去强行掰开天子的嘴。    更没有人敢使那些民间的偏方。    太子就在旁边看着呢!    赵煦流着泪,看着已经急的满头大汗的太医局国医们,也看着和他一样在哭泣的高太后和向皇后。    他叹了口气。    “太母……母后……”赵煦哭着说道:“可以命国医们退下了!”    “父皇龙体万万不可有丝毫损伤!”    高太后和向皇后,都是流着泪点头。    她们心里面是明白的,所谓的‘仙丹’,就只是个噱头。    是拿来堵别人的嘴的。    既然现在,太子都已经同意了,就不必冒着损毁龙体的风险,去做一个必然失败的事情。    赵煦见着,闭上眼睛,再次跪到了他父皇的病榻前。    他知道的,宫车晏驾,就在眼前!    但他至少,让自己的父皇在临终前,可以走的安宁。    不必被人强行撬开嘴巴,将鸡蛋大的重金属‘仙丹’强行塞到胃里面。    让其最终带着痛苦而去。    帷幕外,宰执们都匍匐了下来。    帷幕内,太医局的国医们,也都是一边谢罪,一边退出去。    而趁着国医们,从帷幕中出去的刹那。    赵煦看到了,殿中匍匐的宰臣身影。    他数了一下,只有六个人。    也就是说,左相王珪,还是在家闭门不出。    转天,三月丁酉(初四),太医局的陈易简报告,已经摸不到官家脉象,只能听到官家微弱的心跳和短促的呼吸。    这一天晚上,大庆殿的金刚道场中,聚集了整个汴京城的高级僧道。    念经声持续了整整一个晚上。    作为太子,赵煦在高太后和向皇后的陪伴下,亲自出席了这一次的金刚道场。    然而,神佛终究也没有降下奇迹。    第二天,戊戌日(初五),辰时。    随着宣德门城楼上的钟楼被人敲响,整个皇城大内缟素。    御极天下一十九年的天子,终于还是驾崩了!    福宁殿中,天子的遗体,已经被人抬出来,放置到殿中西阶。    赵煦跪在灵前,哭的无比伤心。    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客观上。    他都必须哭,而且必须哭的伤心!    在他身旁向皇后,陪着他一起落泪。    高太后坐在殿内帷幕中,也是在落泪。    宰臣们,从殿外鱼贯而入。    群臣到了御前,都是哭了一声,然后就匍匐到地上:“臣等请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太子殿下节哀!”    “国家社稷,尚需皇太后殿下、皇后殿下及太子殿下扶持!”    “臣等万死,敢请太子殿下,于先帝灵前即位,以定社稷,以安天下!”    于是,立刻就有内臣,匍匐着上前,然后不管不顾的架起赵煦,将一件早就缝制好的黄袍,套在他身上,然后就将他放到了福宁殿内偏东的一张准备好的御座上。    宰臣们一拥而上,匍匐在地,举着朝笏三拜九叩:“臣等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接着,福宁殿外,已经云集在殿外的文武大臣,也都跪下来,三拜九叩:“臣等恭问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御座上的赵煦,抽泣着,流着眼泪。    眼睛只是看着那被放在了殿上西阶上的先帝的遗体。    他知道,这是大宋祖制。    先帝升暇,就不再是君,而是祖宗神灵。    升暇的祖宗神灵,就只剩下了祭祀这么一个作用了。    这就是大宋的时代特色。    自欧阳修、范仲淹,倡导古文运动,发起庆历兴学之后。    大宋的士大夫们,就已经不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