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六章 少年天子,小试牛刀  (第1/2页)
    元丰八年,三月辛丑日(初八)。    赵煦一觉睡到自然醒,睁开眼睛时,就见到了向太后坐在他床前。    她虽然依旧穿着白色细纱所制的丧服,但却已经将原本散开的头发,重新盘了起来,只在头上戴了一条白麻。    这是开始释哀的先兆,也是听政的预兆。    赵煦看着,在心里悠悠一叹:“已经了三天了吗?”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太祖驾崩。    二十三日,群臣跪请太宗听政,答不允,三表上,二十四日,制曰可。    至道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太宗驾崩。    四月初二,群臣奏请真庙听政,答不允,三表上,四月初三制曰可。    从此,形成定制。    此后历代天子即位,皆依此制。    换而言之,今天就是群臣奏请两宫听政,然后两宫答不允的日子。    也就是说,明天,就是新时代的开端。    两宫正式听政!    当然,不会御殿,而是在昨日蔡确陛辞之地。    自然,不会每天都去,按照传统是遇只日(单日)迎阳门下听政。    此外,每隔五天,还将在迎阳门内的帷幄之中,召集宰臣、御史台等,合议军国事。    这将持续到本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戌戊日。    彼时,刚好是大行皇帝驾崩的第二十天,第二日就将迎来第三次群臣劝慰。    此时,群臣将再次上表,请求御殿听政。    依旧是答不允,三表上后从之。    此后,恢复正常的听政,百官大起居、朔、望朝参等礼仪性质的活动也都会恢复。    同时,新除官员陛辞、新授官员引见,也将恢复。    而在那之前,大行皇帝的梓宫,就要启程,在朝廷委派的礼仪使、卤薄使以及桥道顿递使的护送下,前往河南府赵宋帝陵下葬。    “六哥,从今起,除了大祥日、小祥日,以及群臣入宫劝慰外,可以常服了!”    向太后低声说着。    赵煦点点头。    “今日朝臣,已经上表请六哥听政……”向太后又道:“母后已经替你否了!”    “他们还会上三表,明日开始,就要在迎阳门下听政了!”    赵煦再次点头。    “六哥有想用的人吗?”向太后问着。    作为天子嫡母,向太后理所当然的,会希望赵煦提出自己的用人建议——当然,向太后也知道,六哥年纪太小了,朝臣一个也不认识。    他能用的也就是他身边的人,也不过是给他潜邸里的内臣、女官加恩而已。    赵煦看着向太后,点点头,道:“告知母后,儿近来曾问石得一、刘惟简等,我朝如儿这般年幼登基者,可有先例……”    “石得一,刘惟简皆答:有之,乃是仁庙……”    “儿又问:仁庙如儿这般年纪时,可有贤臣辅佐?”    向太后静静的听着,眼里神色渐渐丰富起来。    “石得一等答:章献明肃皇后以神童晏殊,伴读于仁庙左右!”    “儿于是问:晏殊者谁?”    “石得一等答儿:晏殊,仁庙宰辅肱骨大臣,号为太平宰相,一生提携无数贤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也!”    “儿听完,颇为艳羡,便问石得一等人,太平宰相今何在?石得一等答儿:晏殊已薨,但有一子名:几道,颇有才名,唯仕途不畅,以至流连地方!”    赵煦看向向太后,眨着眼睛:“儿想和母后讨一个恩典,将晏殊之子几道召回京师,予以恩典!”    向太后听完,看着赵煦的乖巧模样,将这个懂事的孩子,搂在怀中:“我儿真乃仁圣天子,将来必可致太平!”    小小年纪就已懂,追慕祖宗旧臣,褒扬贤臣之后,推恩于下。    最重要的是——六哥连一个见都没见过的人,仅仅是因为听说,其父曾陪伴与他年纪约莫大小的仁庙读书,便决定要推恩于彼。    可见六哥果然重情!    将来,向家子弟就有依靠了。    于是,向太后想都没有想,就和赵煦说道:“母后这就去命人给都堂宰执们吩咐一声,叫他们将晏殊之子……”    向太后想了想,问道:“几道是吧?”    赵煦点点头:“似乎是叫晏几道的!”    向太后于是对身后一直矗立着的石得一吩咐:“听到官家的旨意了吧?”    “立刻去都堂,告知参政主事者……”    “命晏几道,立刻入京陛见!”    石得一深深吸了一口气,才恭身领命:“臣谨遵大家、娘娘旨意!”    可是……可是……    他什么时候和大家说过晏殊、晏几道的事情了?    石得一满头雾水。    难道是刘惟简、严守懃或者冯景讲的,只是大家记差了?    应该是的!    不然,大家深居深宫之中,去那里知道太平宰相晏殊的故事,又是如何知道,晏殊有个儿子叫晏几道,仕途不畅,流连地方的?    而赵煦则看着石得一的背影。    心中略有得意。    这是小试牛刀,也是赵煦这两天想的一步妙棋。    晏几道,到底有没有才能,到底能不能适应汴京官场,都不重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