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8章 棉花、枪炮和帆船:大航海时代,由大汉开启! (第2/2页)
和大炮的构造相似,造出了突火枪,造大炮就简单了。 当然,大汉现在的敌人是马背上的匈奴人,没有固定的城池,所以不管是火药箭还是突火枪,甚至是大炮,用处都不会很大。 但是,用来对付敢于顽抗的世家大族,这些火器却是很好的利器。 在河南郡,昌邑郎不是用两个简简单单的火药桶,就炸开了陆家的宅门吗? 而且,汉军不久的将来还要再往西边的欧罗巴走,还要再往东边的大海走,这火器都是必须要有的装备。 “铁的产量跟不跟得上?” “微臣下令,在关东各郡国增开了新的炼铁坊,会开始使用新式的高炉,铁的产量不成问题。” “好,铁愈多,汉愈强!” “陛下圣明!” 安静了片刻之后,刘贺还没有开口问,禹无忧倒是自己先开了口。 “陛下,微臣今日入宫,也是来向陛下辞行的。” “嗯?”刘贺看向了禹无忧,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的年轻人,似乎沧桑疲惫了许多。 “陛下,微臣要去会稽郡了。” 数千里之外的南方? 刘贺稍稍愣神,但是很快就明白了过来。 禹无忧不是要隐居山林去了,而是要去做另一件大事。 “造船坊?” “陛下圣明。” 大汉不只有陆军,其实也有水师,称为楼船士。 有水师,自然就必须要有船,毕竟不能纵马在海上驰骋。 刘贺早就从司马府和大司农府得知,大汉沿海沿江的各个郡国,都有可水战的楼船士。 这些楼船士的人数加起来起码有十余万,而在孝武皇帝时期,人数更多,一度达到了二十万。 孝武皇帝为了训练楼船士,甚至还命人在长安城外挖了昆明池。 而这位千古一帝的推动之下,大汉楼船士南征北伐,与大汉的骑兵一起为大汉开疆拓土。 如今的大汉已经有了好几条海上的商路,大汉商民的脚步在海上畅通无阻。
大汉所用的战船因为船高首宽,外观像高楼而得名楼船。 楼船有高有矮,会根据船只的大小和用途在甲板上建船楼数层,远近相望,宛如水上的城堡。 每一层船楼的四周还会建有三尺高女墙来防御敌人兵器的攻击。 而女墙上则会开箭孔和矛xue,让楼船士从中向敌方射箭和投矛。 楼船底部的舱室有划桨手通过划桨在逆风时提供动力,船楼最上一层则竖有幡帜以壮军威。 同时,此处还设有金、鼓、旗帜用于船队的指挥和联络。 在原来的历史上,三国东吴所造的“飞云”“盖海”楼船,共有船楼五层,可同时装载楼船士三千余人。 除了主力的楼船之外,大汉水师中还有艨艟、斗舰、斥候、先登和赤马舟等大小不同、功用不同的战船。 元鼎年间,孝武皇帝就曾派10万楼船士远征南越,可见当时大汉水师的战斗力之强盛。 因为这楼船“船大楼高”,远攻近战皆合宜,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华夏古代水战的主力船型。 但是,楼船也因为船身过高,所以重心不稳,并不适合离开海岸河道到大洋中远航。 此次,禹无忧千里迢迢去会稽郡,自然不是去造楼船的,而是去造帆船的——去造横帆卡拉维尔帆船。 这种帆船是欧罗巴人地理大发现前中期使用的船型,吨位在几十吨到数百吨之间,具有极强的大洋远航能力。 卡拉维尔帆船带着欧罗巴人完成了环球航行,发现了新大陆,占领了大洋。 它也将带领大汉完成环球航行,发现新大陆,占领大洋。 当然,刘贺将横帆卡拉维尔帆船传授给禹无忧的时候,改了一个名字,称为横帆蓬莱帆船。 按照大汉现在的造船能力和工艺,有了图样和思路,造出横帆卡拉维尔帆船只是时间问题。 一旦造出这种可以远航的帆船,再在船上配上使用火药的大炮、海上寻找方向的六分仪,大汉之大,就不只限制在陆上了。 这伟大的改变和开端,全部被都要由禹无忧来完成。 不知道这年轻人瘦弱的肩膀,能不能担起这个重任。 当然,除了禹无忧之外,还会有数不清的大汉好男儿要为之出力,甚至魂断大洋。 但是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人命如蝼蚁,惟有死于一道,才能有意义和价值。 刘贺虽然站在最顶端,仍然也只是一只蝼蚁,只是一只走得快一些的蝼蚁罢了。 别的蝼蚁可以死,刘贺这蝼蚁完成自己领头的使命之后,当然也可以坦然赴死。 “这一次,要去多久?”刘贺和声问道。 “回禀陛下,短则半年,长则一年。” 翻新船坊,挑选木料,训练工匠,制帆制索,训练水手……千头万绪,半年一年,也只能完成一个开始罢了。 幸好孝武皇帝有远见,给大汉打下了造楼船的底子,否则想要造出这横帆蓬莱帆船,还不知道要花多少年呢。 “三年之内,朕想坐着大汉的帆船出海远航。”刘贺笑道。 “微臣愿立下军令状,三年之内,再为陛下掌舵。”禹无忧答道。 刘贺欣慰地点了点头,伸手在禹无忧的肩上拍了拍。 君臣二人,在这无声当中达成了一个协议约定。 “一路保重!” “陛下珍重。” 刘贺没有耽误禹无忧的时间,他知道后者还有许多人要道别,还有许多事情要交代,当下就让他立刻离宫去了。 看着禹无忧远去的背影,刘贺感到了些许的轻松和惬意。 如果没有禹无忧他们不停地往前走,刘贺与巨室大族厮杀的意义又在什么地方呢? 待禹无忧的身影彻底消失之后,刘贺眼中的柔和又换成了决绝果断,他看向了身边的戴宗,示意后者走过来。 禹无忧是刘贺光明的一面,戴宗就是刘贺黑暗的一面。 “你看看这封奏书。”刘贺从怀中拿出了魏相送来的密折,交到了戴宗的手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