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七十二章 无题 (第1/2页)
朱永兴不明白郑氏集团的行动为何如此保守,但他知道,过不了多长时间,郑氏集团的内讧和分裂便要爆发.而这个导火索,便是郑经的行为不检.先是气死了乃父郑成功,然后又因为心虚而展开大清洗,弄得将士离心,纷纷外逃. 心理太阴暗了啊!朱永兴反复思考过,最终是不发一言,静待着郑氏集团走向分裂.而郑氏分裂的最大受益者将不再会是清廷,朱永兴有信心会吸引到绝大多数的投靠者. 朝廷还在,郑经便不能象历史上那样自行宣布袭爵继位,这是朱永兴可以依赖并加以利用的制约手段.如果情况允许,朱永兴甚至可以联合台湾郑世,一举解决掉郑经这个逆子.或者可以从中斡旋,将台湾的郑氏力量吸纳过来. "殿下,卑职已经将忠勇侯等人所提供的情报整理完毕."易成与朱永兴分析了一下这次对陈永华,冯锡范释放烟幕弹的效果,便拿出一份文件递了上来. 搜集,探听郑军内部情报,并不是这份文件的重点,但郑氏集团是一个以海商势力为核心的政治集团,人员构成复杂,各种人物对朝廷,对清廷的态度不一,多加了解也不无益处.而西南明军的战略重心不断东移,特别是对水师寄予厚望,掌握东南海域的风汛,潮汐等资料,更是不可或缺. "……原住澎湖百姓有五,六千人,原住台湾者有二,三万,延平王亲自带去的三万水陆官兵以及家眷,能cao练者不及半数,船只三百余号;金,厦等地军民总数约十万,成军者约为三万.船只大小上五百号……" 尽管不是重点,但朱永兴看过郑军的实力,仍不免皱眉. "郑家兵将亦不过如此,之前显有夸大."易成猜测着朱永兴的心思.在旁补充着说道. 朱永兴淡淡一笑.继续阅看资料.他倒不是惊讶于郑氏集团的军事力量,而是看到金,厦实力超过台湾很多.这样一来,在郑成功去世后,郑经如果得到金,厦众将的支持,台湾的郑世显然不能抵挡.如果与郑世联手.或者可占上风,但南海舰队也必然有所损失.在国战的时候,这种内讧必要吗 "……郑军南北两路分开驻扎,上下相去千有余里,路途遥远,难于相互配合和接应;郑经能力低下,不擅打仗.手下诸镇将彼此素不和睦;郑军组织涣散,兵丁失于cao练,终属参差不齐;郑军内中无家眷者十有五,六,鳏寡孤独的士兵自然会有故土之思.因而其军心必然不稳……" 这忠勇侯陈霸颇有怨念,将郑军的弱点一一罗列,倒也言之有据.朱永兴又是一笑,此时只能了解,却不是与郑军撕破脸皮,刀兵相见的时候啊!不过,这故土之思却是明军可以利用的.郑家兵将多出于潮,惠,漳,泉等沿海地带,明军东征所占领的地区显然是具有吸引力的. "……闽省清军约有大小戈船二百余只,小快哨百余只,选拨七十只,伪同安总兵施琅为郑部旧将,惯于海战,其部下现有兵丁约四千,伪海澄公臣黄梧能力不高,标下惯海并壮练者约三千有奇……" 朱永兴停了下来,手指轻轻叩击着桌案,好半晌才沉声说道:"这施琅倒是一大祸患,应早除之.日后将多有登陆作战,利于浅海作战的十二桨快船还应多多建造." "殿下英明."易成笑道:"许龙,吴六奇,苏利亦是惯于海战之辈,都为我军所击败,这施琅的兵将不多,定不是我军对手." "不可大意啊!"朱永兴提起笔,在资料上作着注释批示,准备交给海军商议,嘴上接着说道:"派人召叶虎来,孤有事交他去办." 如果能用反间计之类的手段除去施琅,当然是本小利大的好事.朱永兴没有把握,但觉得可以一试.四大臣辅政,特别是鳌拜当权时,极力扭转顺治朝的汉化趋势,再行重满轻汉的愚蠢做法,施琅虽然暂获提拔,在历史上却也是几番沉浮,甚至在京师闲置十几年. 之前模仿吴三桂的笔迹,搞出了一番混乱,现在朱永兴觉得还可以故伎重施.作为少数民族,清朝统治者对于汉人的心理情结是难以消除的.而这,恰恰是这个并不复杂的计策能够成功的基础.疑心,只要疑心,便得不到重用,这就差不多够了. "殿下身份尊贵,万金之躯,这生活起居不可过于简陋,身边亲卫侍者亦是太少."易成见朱永兴放下笔,瞅着是个空,忙旁敲侧击地说道:"如今奄有三省之地,又有海外之基,不比创业之初,适当排场,还是要讲究的." 朱永兴愣了一下,认真一想,也就明白了易成的本意.移跸之事并未确定,他便没有带着家眷随行,身边不过寥寥几个侍女.正因为阿珠,龙儿不在身边,易成便想趁此机会塞几个汉家女,为以后作铺垫.说到底,还是阿珠,龙儿的异族身份让易成等人觉得是个障碍.其他的什么亲卫,排场,不过是个掩饰,并不是重点. "以后再说吧!"朱永兴微微一笑,说道:"形势确有很大改观,但亦不可骄傲自满.初至一地,大事尚未完成,便搞什么排场之类的,殊不适宜." "只是这——"易成还要开口再劝,朱永兴.[,!]已经摆手制止,岔开了话题. …………… 整个抗清的形势确实大为改观,西南明军的崛起,给清廷制造了很大的压力.四大辅臣接掌朝政,一番清理改动之后,开始着力于军事.大举用兵便意味着钱粮的充裕,清廷不顾天下残破,民生艰难之现实,议派练饷;而被正式下旨废除的圈地之政,因为顺治死后,各势力的重新洗牌又有发生. 只要顶住,只要坚持.清廷便会把财政压力转嫁于民,苛政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奋起反抗.清廷的暴敛残民,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加重了统治地方的压力.为朱永兴所鄙夷. 在田地上加税.从贫苦农民嘴里抠食,既愚蠢又低效;得之不多.且难以持久.而沿海迁界,不仅抛荒了大量无法征税的土地,再加上对外贸易,盐课,渔课,商税等的损失.朱永兴不知道清廷是缺钱,还是在扔钱.丢了西瓜捡芝麻.似乎只要这个评价最贴切了. 而朱永兴领导的明政府采取的则是截然不同的政策,对农民的赋税是一降再降,并不以此作为财政收入的重点.而商税,矿税,盐,茶等,整个份额却是逐年增加.从滇省开始,没有了官商勾结,也就没有了收税的障碍.至于士大夫阶层的利益,近乎是一张白纸的滇省.自然是不用太考虑的. 除此之外,再向上几次对外掠夺,海贸的兴盛,财政的组成便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变化.几千年来以农税为主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当然,随着土地基数的增加,总额还是有所增长. 其实呢,两种敛财方式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是立足长远,一个是急功近利.但清廷显然不清楚,西南明军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大战,一年两年时间可以彻底解决的对手了. 对陈永华和冯锡范释放了或真或假的烟幕,并没有做出绝对的承诺,朱永兴便把目光集中到明军的东征行动上.毕竟要把广州作为政府所在地,一个相对安定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