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二十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祝十一快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二十章 增兵向北,郑军不稳(祝十一快乐) (第2/2页)

里承袭而来的,算得上自己的功绩吗中校,上校,少将……那才是证明自己能力的升迁之路.日后也只有这个军衔,才能在军中挺直腰杆.

    等打下福州,魏君重这家伙该升少将了吧自己目前是肯定没有机会超越他,但以后呢以后的路还长着呢,自己难道就不能后来居上即便做不成第一个,那成为第二个,第三个军衔上的将军,也是相当耀眼的吧

    在海天之间蔚蓝的空间,动荡着欢乐的波浪声.这个声音,和太阳的光彩,千波万折地闪映在海里,形成不断的运动.马自德的心思也不断翻涌,似乎和这周围所有的声音和事物也充满了活泼的愉快.

    …………

    深深地呼吸着新鲜的海风,唐季的目光一刻也没离开过陆地的方向.似乎,那里有邓秀在期盼的凝望.

    军事行动,保密为先.军营提前封闭,上面的命令只说是做好准备,要至远处行军训练.即便是唐季这个军官,也是在登船后才知道要去往何处,更无法与邓秀来场殷殷送别的戏码.

    她会很担心吧唐季苦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即便是卫戍师,那也是军人,也保不准要打仗.可邓秀却天真地以为卫戍师只会留在广州附近,这突然的调动肯定会让她有些失措,有些惊慌.

    也只能到了目的地,再托人捎信回来,告诉她自己的去处,再安慰她一番了.唐季想到这里,有些耐不住,转身便回船舱,要给远方的姑娘写信.

    ……………

    天边突然吹来一股凉气,使海面激起了一阵颤栗,仿佛那将落的夕阳舒出了一口满足的叹息.

    威远将军翁求多长长地叹了口气,耳旁听到周围相似的声音,不由得收回了眺望海面的目光.

    铜山,又名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其位置介于厦门和汕头之间,位于厦,漳,泉的南端,东濒台湾海峡,西临诏安湾与诏安一水之隔,北经八尺门海堤,同云霄县接壤,其地理位置可谓得天独厚.其上更有闽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铜山古城,是郑家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朝廷——实力雄厚,令人惊叹."总兵林国梁见翁求多的目光扫视,壮着胆子出头说话.

    此番行动.朱永兴征召了下龙,海防,西贡等商港的大小商船数百艘,不仅是运载军队,还有大批的粮草物资,又请英法两**舰护航.可谓是浩浩荡荡.声势很大.

    但翁求多却知道林国梁的解释并不真实,只不过是替众人掩饰而已.明军在东南攻势不断.光复了大片国土,可郑军及家属却还是蜗居海岛,只在陆地拥有寥寥的地盘,对于多为闽粤籍的将士来说.思念故土之情愈加强烈,这是无法抑制的情绪绪.再加上南明政府实施的安民惠民的政策,更激起了他.们回归故土的渴望.

    当时的台湾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瘴疠不毛之地,而初至台湾的郑军将士确实因为水土不服而死者甚多.历史上当郑军退往台湾后,郑军将士对故土亲人的眷恋之情更切,从而使清政府的招降收到了显著成效.要知道,郑军中无家眷者十有五,六.鳏寡孤独的士兵自然会有故土之思,因而其军心必然不稳.郑经最终放弃金厦诸地,专心经营台湾,也是考虑到郑军官兵"纵使有心投降".但因"无陆路可通,又乏舟楫可渡"而无法前去.

    现在,郑军将士中同样弥漫着这种渴望回归故土的情绪,又因为要去的是明军所占之地,心理负担更比投降清军要小得太多.

    翁求多张了张嘴,无奈地又是一声叹息.明军正越打越强,以岷藩为首的朝廷也越来越有威信,即便不是思念故土,为前途计,很多将领也有投效之心.忠勇侯陈霸便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而将他放在泉州镇守,这恐怕也是岷藩分化吸引郑军的手段之一.

    "胜负还未分晓,且再观望观望吧!"翁求多心中很矛盾,既理解众将之心,又不愿背叛郑家,只好模棱两可地先行安抚.

    "清军福建水师已灭,耿逆又被困于福州,闽省大局似可确定啊!"总兵何义开口说道:"岷殿下不断调兵向北,或许有效先王之意,直入长江,复神京,以为社稷."

    "兵马太少,难以成功."翁求多连连摇头,说道:"当年先王集兵十数万,船舰千艘,却未能如愿,如今明军差之远矣."

    "若朝廷大军攻克福州,兵发江浙呢"林国梁似是在反驳翁求多,又象是胡乱猜测,"水陆配合,清军怕是顾此失彼,难以抵挡吧"

    "朝廷已奄有数省,拥兵十数万,大小战船也有近千艘,实力怕是不下于先王吧"何义说的话是很有保留,一方面是对于先王郑成功的尊重,一方面也不好当众说得太过露骨.

    其实在当时,什么战船数千艘,这与几十万大军是差不多的浮夸之词.当然,如果连小舢板也算上,那的确是够数的.可是真正安装火炮,具有水战能力的,也不过数百艘而已.

    对于何义的话,翁求多不置可否,摆出了上官的威严,给亲信将领下令,严加防范,船只进出都要经过他的首肯.防范的是谁大家心里都有数,是自己人哪,不许他们上岸,不许他们转投朝廷.

    下达同样命令的还有驻扎金厦的郑泰,而且比翁求多更早.郑军士兵连续浮海潜投大陆,这动摇了军心;对迁居台湾的恐惧,更使郑军将士人心惶惶.

    "岷藩不动刀兵,却使我军人心浮动,皆因明军据有大陆,胜势昭然所致."郑泰对郑家还是忠心耿耿的,更不想看见郑成功经营多年的根基不稳,毕竟他姓郑,郑家这个以海商势力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利益与他息息相关,由不得他不尽心竭力.

    "待到世子征讨台湾成功,情形便会有所改变."郑泰之弟郑鸣峻说话的口气也不太确定,现在不是朝廷有求于郑家,而是郑家有求于朝廷,不仅是朝廷给予其名分的圣旨,还有金,厦,以及台湾所需要的粮食物资.

    其时台湾刚刚收复,数万官兵及家属刚开始屯垦经营,还做不到自给自足.金,厦更是弹丸之地,人员,物资皆依靠大陆.

    "恐怕很难."郑檀得很透,郑家虽然在大陆抢占了一些地盘,但随后因内乱而退出,这些地盘处在明军占领区的夹缝之中,如果明军加以封锁,物资供应便会断绝.

    "那唯今之计便是放弃沿海,全部迁至台湾,方可杜绝人心思念故土,兵士潜往投奔了"郑鸣峻显出很不甘心的样子,忿忿道:"先王苦心经营,今却拱手让人,何以面对先王地下之灵"

    郑泰没有接话,冥思苦想了半晌,才缓缓说道:"朝廷尚未逼迫过紧,事情或还有得商量.如果能使朝廷给予粮饷之地,人心将大为安定."

    "依岷藩的心机和手段,怕是不易吧"郑鸣峻苦笑着摇了摇头,叹息道:"当初若不收兵——唉,世子还是有些大惊小怪了.嗯,也难怪,先王突然去世,他也有责任……"

    "勿要胡言."郑泰冷然打断了兄弟的抱怨,郑经心虚是很自然的事情,生怕郑成功去世引起军将内变,赶忙收拢于金,厦,可以说是放弃了绝好的在大陆抢夺地盘的机会.但这事可以心里明白,却不可胡乱说出来.

    "且待世子得胜归来,再做道理吧!"斥责了乃弟,郑泰也是无奈地摆了摆手,面对越来越强势的明军和朝廷,办法太少,而这明臣的旗帜却还得打着.

    .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