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_第二百七十章 cao切之心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七十章 cao切之心 (第2/2页)

物资,"防寒的油脂,驱寒的烈酒,辣椒,治冻伤的药物,也要准备.再有……"

    潘永昌抬起头,说道:"殿下不必为此劳神,属下找些辽东人,或者是去过辽东的,把所需物资罗列出来,再请殿下阅看定夺如何"

    "好,这样也让孤少费些脑筋."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观礼的请柬都发出去了估计能来多少人"

    "这个——属下不好揣测."潘永昌苦笑着答道:"请的人有数,可自发的呢"

    朱永兴闻言自失地一笑,也觉得自己问得有些多余,这个自发,确实不好判断.

    "孤要提高官员俸禄,是三倍,五倍,或者十倍,你算一下,需要多少钱财"朱永兴摸着下巴问道:"若是在保证征战辽东的物资准备的前提下,今年政府能有多少盈余"

    见潘永昌有些迷惑,朱永兴接着说道:"太祖开国以剥皮之刑治贪,仍是无用,其为何也官俸太低所致!一个知县,年俸不过二十多两,还总得聘几个书办,师爷吧再加上异地为官,花费甚大.等闲之家,只怕是负担不起.是以若是一清如水者,比如海瑞,老母亲过生日,竟然连一斤猪rou也买不起.待死时,连棺材也备办不了.这样不成个体统,也使官员贪污难禁."

    "回殿下,大明官俸虽低,但比之小民已经是相差很大了."潘永昌思索着说道:"况且现在国战未止,提高官俸不太适宜."

    "如果资金实在紧张,孤亦不会强行提高."朱永兴解释道:"但这个事情却要让官员们知道.同时呢,也要让他们知道孤王为何如此之前官俸低,官员们要收火耗贴补一下,原也无可厚非.只是盘剥吸血,却是着实可恶."

    "殿下,现在已经没有火耗了."潘永昌委婉地提醒道:"现在由政府统一铸币,纵是其间有损耗,亦是政府承担,便是断了官员贪污的门路."

    "贪污只此一条门路吗"朱永兴轻轻摇头,说道:"火耗没了,想贪污也会想到别的办法.孤高薪养廉,是不给官员贪污的情由和借口.将官俸提高到何种程度,才能使官员们能够养家,能够不至于因饥贫而生歹念.孤觉得欲要官员不贪,一则是要以国法镇之,严刑竣法,绝不宽贷;二则也要让官员及眷属衣食无忧.双管齐下,方收实效."

    光复大江以南,特别是南京周围的江南地区.明军的缴获颇丰.官库还在其次,从清朝官员家中抄出来的却是大宗.这无疑给朱永兴敲响了警钟,开始深思这其中的问题,并想着手加以解决.

    就目前来说.能在南明政府困难时投效,并出任官员的,大多数都是不甘心受鞑虏统治的仁人志士.在国战的大前提下,资金本就紧张,他们也能为恢复汉家江山的理想.而奋斗,对于俸禄和享受还无暇顾及.

    但南京光复,大江以南尽皆归明,最起码已经是偏安局面.紧绷的弦一旦松下来,且在江南富庶之地,便难免有**滋生.朱永兴觉得未雨绸缪不是多余的.而是必要的.

    依靠思想教育,让官员们自觉自愿,那是儒家修身,朱永兴并不觉得作用有多大.那些贪官,哪一个不是读的圣贤书.之乎者也的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

    潘永昌见朱永兴执意如此,沉思了一会儿,小心地建议道:"殿下,官俸便加一倍如何光复神京,百姓亦有赏,便也给官员些鼓励.等到北伐成功,天下安定时.殿下再酌情施恩,也不为晚."

    一倍也不多.朱永兴知道现在钱来得快,筹备北伐也花费极巨,便点头同意,又说道:"虽是财政有些紧张,但可以让官员们另有待遇.孤有一个主意.取名为养廉银.如果官员安分守己,不贪渎失职,在其退休,也就是致仕后,俸禄照拿."

    退休一词.始见于唐宋文籍.唐代散文家韩愈《复志赋序》:"退休于居,作《复志赋》."依古代而言,即是辞官于朝,退闲于家,颐养晚年之意.需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退休"仅限于官吏,常见的称谓有致仕,致事,致政等,是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退休制度的另一个要件就是退休后的待遇,这关系到退休官员老有所养,老有所尊的大问题.历朝历代对此虽然都比较重视,但却没有形成一个成文的律令,更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明朝初期规定,三品以上官员按现职退休,四品以下,任现职满三年且无大过者,可升一级致仕.明中叶改为业绩突出者可升两级致仕.退休金方面,明初曾规定致仕官食原俸,但很快就予以取消.后来又规定退休官员一般情况下不发放退休金,但不会让你喝西北风的,若家贫不能自存者,"有司月给米二石,修(终)其身".

    简单地说,如果不是品级很高,或者皇家特旨,普通官员离开官场或退休,马上成为"无任何特权,无退休工资,无医疗保险,还要腾退公房",简称"三无一退"人员,至于那轩层公务员更不必说了.

    "师爷"是比较常见的基层公务员,属于吏的范畴,专指那些读书却科举不中,转而研读并精通行政事务的读书人.而被朝廷任命为县(市)长的,大多是科举出身,尽管能写一手好字,能背四书五经,但要处理一个不熟悉地方的复杂行政事务,一窍不通的大有人在.于是,地方官为完成政务,就须招聘熟悉地方社情民意的师爷,辅助他们处理政务和事务.

    还有衙役皂隶,与师爷一样,既不占国家编制,又没有国家财政每月拨付的工资.他们的吃穿用度全靠聘用他们的官员给予,有钱的大方的多给一点,没钱的吝啬的少给一点,没个准头.

    正因为以后的生活没有保障,官员和师爷,衙役们,在位时多会贪污受贿,大搞灰色收入,为自己准备后路.

    "殿下欲令官员无后顾之忧,断其贪渎之念,然亦需细加商议,定出章程."潘永昌说道:"比如这官员的品级,还有在职的年限,都要有所规定,方能贯彻实施."

    "有品者十五年,无品者二十年……"朱永兴心中本已有了初步设想,但说着说着千头万绪一齐扑来,让他不禁皱眉苦思.

    明清之际,表面上的地方长官是进士出身的儒生担当,实则多是那旋年的小吏主持政事.那些呆书生读了几十年书,好不容易有个前程,做一任实缺官,却是如同睁眼瞎子一般,于政务断案一窍不通,只得通过聘请的师爷和那些熟手小吏来办事.

    官员不通政务,极易被这些人欺瞒左右,想清廉亦不可得.解决之道也有,便是由实材补授.文笔出众的则任书力,通算术者,则为核算审计的官吏;法务和廉政官吏,则由通律令和算法的通才担任.

    只是以科举取士,单以文采论才,已是历史悠久的习惯.朱永兴想专才专用,以专业授官职,势必积起轩然大波,特别是江南这块传统观念极浓的地方.北伐之前,稳定江南是根本,是以此时断不可行.

    "殿下——"潘永昌突然见朱永兴陷入了失神状态,眉头紧皱,似乎有极大的难事排解不开,不由得低声唤道:"不若由属下召集人手细加商议,制定出章程交与殿下阅看定夺"

    朱永兴有些颓然地叹了口气,事情太多了,总要一件一件地去办.有些急,有猩缓,自己还是太cao切了.

    ………………

    (.)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