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 无题 (第1/2页)
积累资金扩大再生产朱永兴微微一笑,苏松等地的纺织业有悠久的传统,不管是丝绸,还是棉布,都名声在外.而且就现在的状况而言,远没有达到明朝时繁盛的程度.这织工有了余钱便想着多置几张织机,与农民有了钱想买田地是一个道理. "衣食住行,这衣还排在首位呢!"朱永兴笑着说道:"人cao百业,皆是自食其力.政府应以引导为主,切不可强令更改.重农包括很多方面,兴修水利,奖励垦荒,租牛租马,挑选良种等等,倒不必让他业人等尽皆耕种." "是,微臣回去细思,再上条陈."蔡明躬身领命. "张卿——"朱永兴把目光转向张煌言,张煌言赶忙正襟危坐,聆听圣谕,"司法修订要加快,治理国家,管理百姓,法不完备,以何依之另外,公安司要继续扩大,以便尽快将职能从地方官手中分离出来." 虽然搞三权分立还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开,却是势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选拔机制,要求地方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务,既要审案查案,又要治理地方,显然是赶鸭子上架. 张煌言起初并不太理解朱永兴要改革从古至今沿行的官员职权,但也不否认科举出身的官员确实不是全才,各地罪犯缉拿,刑案处理等工作如果直属于刑部,倒也使地方官员少了贪腐舞弊的途径.所以,他在朱永兴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后,也便不再反对了. "启奏陛下,书院虽然开了刑律科目,但时日尚短,人才还是远远不够.所以……"张煌言欲言又止,朱永兴聪明睿智,但还是难以摆脱求治心切的毛病. "专业人才缺乏啊!"朱永兴苦笑了一下,轻叹一声.也不再催促. "启奏陛下,微臣这大理寺也缺刑律人才."郭之奇说道:"然地方初靖,半军管之下,刑案本不多.即便缓些时日,也是可以的.只是鞑虏未灭,陛下却欲攻伐倭国,臣以为不妥." "是教训萨摩藩,向琉球彰显我宗主国的责任,并保证硝磺的供应."朱永兴说道:"再从大的方面说,我皇明能有此行动,对其他国家亦有重大影响.朝鲜势必更表亲近,这对于我军攻取辽东,将极有裨益.这不是吾穷兵赎武.得意忘形,实在是有着更深的考虑." "老臣愚钝,听陛下一说,便清楚了."郭之奇对于朱永兴登基是有些微词的,但大势所趋.军民所望,他也无力制止,而从他内心来讲,却也不否认朱永兴远胜永历,确实有英主之姿,所以,他时时处于矛盾之中. "陛下.若是我皇明大军有余力教训那个,那个萨摩藩,亦当迎回巡狩缅甸的太上皇."果然,郭之奇还是很不识趣地提起了这件事情. "现在百草萌芽,瘴疠正起,非是用兵之时."朱永兴的表情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娓娓解释道:"吾已命赵王和平朔伯加紧准备,待霜降瘴息,便大举出边,直进缅国迎驾." "陛下,您——"郭之奇没想到朱永兴答应得如此爽快.且道理分明,没有丝毫拖延的借口. "呵呵,小事一桩,郭卿不必如此."朱永兴微笑着摆了摆手,说道:"也说不定缅甸蛮夷见无利可图,又见我朝廷态度强硬,军力强悍,会效瓦刺送太上皇归国呢!" "陛下英明."吴三桂躬身道:"我皇明大军光复半壁江山,兵威正盛,小小蛮夷,岂敢螳臂当车" "若是能不动刀兵便迎回圣驾,自是最好."朱永兴笑着点了点头,说道:"待到驱除鞑虏,重复河山之后,再找缅甸算账不迟." 缅甸以后的日子不好过啊!众臣差不多都是这样想,朱永兴可是说到做到,侵吞起外邦土地来,一点也不手软.据湄,河总督宗守义上奏,真腊有内乱迹象,请示如何处之朱永兴立刻回复,当取则取,不可犹豫,并且允准湄河两省再招兵,以冷实力. "启奏陛下,满清派来秘使,欲商谈议和之事."叶虎由情报局头目一举进入内阁,不能不说是朱永兴的倚重和信任,位列阁臣之一,叶虎倒更加恭谨勤勉,丝毫不敢露出得意之色. "秘使啊,就是说不想公开了."朱永兴鄙夷地冷笑两声,"吾不是赵构,可把杭州作汴京." "陛下,鞑虏虚言以诈是肯定的,不过是想争取时间,使我军缓和一下攻势."监察部尚书周良甫出身情报局,分析得很准确. "他用缓兵之计,咱们或可将计就计,使其麻痹大意."朱永兴思索着说道:"众卿商议一下,拟出条陈上奏吧!" "陛下,臣有本奏."礼部尚书陈绍愉躬身道:"自永历十二年,国家便未再开科取士,至今已是三年多了,值陛下登基,应早开恩科,以拢天下士子之心." 朱永兴对科举,对八股取士,实在是厌烦.在没有想出相应办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办.这几日左思右想之下,觉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个暂时施行的办法,陈绍愉一提,他便顺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 "陈卿所言有理."朱永兴点了点头,说道:"朕登基即位,军民或有赏,或得.益,唯独这读书人,确实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开恩科,开武举,文武并重,招揽人才.时间呢,便定在今秋,天气凉爽,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暂定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水利,经济——嗯,众卿可商议着再为增加.具体的章程,尽快制定出来,以昭告天下."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到了唐朝时愈加完善,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但到了明朝便只设进士一科,考虑内容也只有经义一门.从总的趋势来看,明清之后的科举是越来越死板.越来越蒋. "另外——"朱永兴沉吟了一下,说道:"上奏开翰林院一事,暂可缓行.国战未止,机构不宜过多.且待日后再议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而朱永兴有总理处这个机构,便不需要什么翰林院.而且,翰林们虽无行政实权,但名贵清华,手中有笔,有皇帝赋予的特殊的发言权,翰林们往往结成"清流","闻风言事"便成了他们的特权. 在朱永兴看来,"闻风言事"往往成了"造谣生事".毫无根据,甚至荒谬至极的言论,倒给了乱喷乱骂以正当的借口,并成为党同伐异的手段. 今天这番早朝,朱永兴看来心情不错.准奏的多,驳回的少.张煌言见是个机会,便开口劝谏道:"陛下天纵聪明,闻一可知十,然亦当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兴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为连着两天散朝后,他带着家眷出外游玩一事.只是这轻车简从,又没误了政事,哪来的倦怠朝政之说难道学崇祯,谁也信不过,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为领导风格."事必躬亲"指的是一个领导者事无巨细,一定要亲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则指的是一个领导者管好该管的事情,放开该放活的事情,时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