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卷 第八十四章 (第3/3页)
庆第13师,占领四川及西藏;萍乡第14师.占领湖南以及江西;林西独1旅,占领蒙古;大别山独2旅,占领湖北;龙岩独3旅,占领福建;清远独4旅(不记在复兴会名下),占领广东;以上共计十四个师,四个独立旅.而沪上商团,将与斧头帮一起占领沪上. 具体的战役,则一为北京之战,歼灭禁卫军和满清厩各部,以及协同第1军歼灭热河新军,此战主要由第2军负责,并无多大悬念;二为严州之战,南非第4军将从沪上上岸,顺着已经建成的沪杭直逼杭州,满清虽然有二十多万人围剿,但分散在严州四面.届时满清覆灭,后勤断绝,新军中革命分子再伺机闹事起义,第3第4军六万多人收拾这些人并不太难.看过报告之后,杨锐只觉得严州之战将是复兴会的淮海之战,即俘,即补,即战,此为胜利之最大保障.以清末新军在辛亥是的表现来看,怕是除了满蒙新军,就是那被故意消耗的北洋新军也不可能为满清守节.
山地师两万人,野战师一万一千人,独立旅六千人.关内共有兵力十四万九千人,加通化四万人,南非三万三千人(抽调后),总兵力为二十一万两千人.这其中,通化四万人,严州三万人,南非四万五千人,林西六千人,这十二万一千人都是已经编练好了的部队,现在真正要编练的只有六个野战师,三个独立旅,减去从通化,严州,南非抽调的架子部队,关外还需编练两万人,关内还需编练七万人,共需编练九万人. 另外,严州,林西是公开打复兴会旗帜的,通化是半公开隶属复兴会,其他地方包括沂州则是以农民叛乱形式出现的,最重要的太行山是抽调通化山地军和南非军为主,其将以零散山匪的名义出现.这些地方的发动时间也做了安排,沂州按计划是今年九月,其他地方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底,这样时间拉开,以减少各地的联系性.同时为了掩护这些地方的举义,各大小城市将策划抢米事件和各种反税反捐暴动.可以想象,从今年九月到明年年底,满清朝廷要开始焦头烂额了. 想过这些地方,杨锐再说道:"福建的兵力务必要加强!这里离台湾太近,要担心日本人乘机保护.福州那边如果彭寿松可以拉拢,他在巡防队士兵中还是有影响." 福建的巡防队主要是湘兵,这彭寿松也是湘人,本是官员,被革职后就想着反清.复兴会之前和他有所接触,但是他为人粗鄙,反清只是泄愤谋私而已.之前福建代表林斯琛就不想吸收其入会,担心他一旦得势就会乱来. 徐敬熙见杨锐提到这个人,只道:"先生,这个人怕不是和我们同路啊." "龙岩距离厦门近,但是离福州太远了."杨锐说道."彭寿松这个人可以用,先通过他发动巡防队起义,让他做都督都行,但等我们的部队一到,那就再把他选下去,他老实的话,那就安排一个位子给他,不老实,那就收拾掉." "明白了.先生."徐敬熙道. "还有,我老是担心各地根据地一出现,还有各城市暴动一起来,满清就要慌了.崇祯计划还是要有预案的,比如被迫提前该怎么办门头沟煤矿一氮工,进去的士兵务必要做好思想工作,挖煤是辛苦的,政委和军官要起到带头作用,也要下井挖煤,不要自持是个官就缩在矿井上面,同甘共苦士兵才能收心.还有,任何因为矿难牺牲的士兵都是烈士,抚恤翻倍!"杨锐强调着这一点,担心官兵待遇不公会出乱子. 徐敬熙赶忙把这一点记下,矿难的烈士问题他已经在计划中提到了,但要要求军官下井他倒没提,现在杨锐说话,那么凭借他的威望,军官必定会执行下去. 说到军官,杨锐再道:"师旅级干部为什么在评估中合格的那么少还有在作战计划里,理门提议要把团作为进攻的主力,而不是以师作为主力我们的培养体制真的就这么差吗" 早就知道杨锐会问这个问题了,徐敬熙吸了口气道:"先生,真实的情况确实是如此.不少军官虽然经历了日俄之战,但是那时候大家只受过半年的军校教育,如果不是雷先生在,怕是会打成另外一个结果.这场战对于军官的成长极为有利,但也只是培养了一些尉官和.少部分校官.现在来看,当时只有以镇和清远得到了锻炼;根据地围剿这边,严州的州髓(林文潜),何肇显,张恭,吴有才,还有林西的公达(文永誉),谓臣(项骧)也是得到了锻炼,他们都是实战中出来的,俱在合格之列. 而东北这边的烈祖(一旅李烈祖),徵瑞(二旅陆梦雄),仲斐(三旅方彦忱)希范(四旅谢澄),他们在日俄之战时只是团长.校级的经验是够了,但作为将级,即便他们这几年都在进修,但是烈祖和徵瑞还是不能合格.烈祖的问题是基础太差,领悟力不够,团长是合格的,旅长就有些勉强了;而徵瑞,主要就是性格问题,拼命三郎一般,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后勤,辎重,士气都不去注意,老说这东西太麻烦了." 尉官负责的是点,校官负责的是线,而将官则是负责面了.他注意后方的时间比注意前线的时间多,关注整个战役态势发展的精力比关注一场战斗结果的精力多.现在的师旅长当中,李烈祖是不行的,陆梦雄本来行,但是……性格问题.现在看来,也就是雷以镇,林文潜,齐清源,文永誉,项骧是合格的师长,方彦忱,谢澄次之,何肇显,张恭,吴有才再次之,李叔同,潘承锷,彭清鹏,黄大钧,张昌国再再次之,这里也就只有十五个人.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