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洪承畴:长伯,风浪越大鱼越贵! (第2/2页)
“而多尼之军,已经征战了一年,纵使以老师疲兵击败了孙可望。” “但夏季一到,八旗兵不耐酷暑,必北返中原,休兵养戈!” “而一旦短时间内解决不了孙可望,以他的能力,只怕在两广他的实力会更甚昔日!” “而朝廷的满蒙八旗不过数万之众,磨盘山一战,已伤亡近万,朝廷还能有多少满蒙兵去平定两广?”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必定群起激昂,此乃汉室复兴的大势!” “长伯若不不上承天意,下顺民心,必为大势所抛!” 此言一出,吴三桂心神一震,满脸的震撼。 洪承畴之所以态度逆转的如此坚决,无外乎是觉得咱大清不行了。 要是南明一方还是永历这样的货色,不要说给他封王了,给洪承畴皇位他都不敢接。 但是事到如今,磨盘山之战,咱大清的形势急转直下。 多尼之军中的三万多满蒙兵已经是咱大清能够动用的极限了。 可就算是这样,天下一统都遥遥无期,虽然攻占了昆明,可孙可望却在两广又折腾起来。 如此一来,在洪承畴的心里对咱大清能得天下,已经是不抱什么希望了。 就算多尼夺回了湖南,满清又有多少力量能去剿灭雄踞两广的孙可望呢? 一旦满蒙兵耗尽,天下汉人又凭什么不反你大清? 吴三桂闻言也沉默了起来,满清原本已经要一统天下的局面,骤然间急转直下。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满清没有天命! “长伯,我原本以为消灭了李自成,助朝廷占据了江南,这天下就能够一统,老师也就能青史留名了。” 洪承畴叹气道:“可哪曾想,金声桓、王得仁、李成栋、姜、王永强等人反正,致使局势反复。” “等你我二人相助朝廷平定汉将,三顺王南下,夺取两广后。” “那时候,老师认为天下终于可以一统了。” “可在云南这个不毛之地,又出了孙可望三兄弟!”
“自古哪有以云南为基业,争霸天下的?” “结果孙可望等人却以云贵和朝廷相持多年!” “老师以六旬之躯,经略五省,编练十万精兵。” “好不容易在老眼昏花之时,熬到了孙李兄弟反目,西营三王内讧。” “结果朝廷倾全国之兵,举天下之力,却打出了一个这样的局面!” “多尼之军根本没有能力拿下两广,而孙可望之能你我师徒也见识了。” “云南并非天府之地,孙可望却能养兵二十万,和朝廷分庭抗清!” “现在他坐拥两广,内部又已经没有了隐患,朝廷还能消灭他吗!” 洪承畴叹气道:“朝廷已经对你我二人起了疑心,既然相助朝廷也拿不下孙可望!” “那么倒不如!大举义旗,先入北京!问鼎天下!” 对于洪承畴来说,他已经老眼昏花,即将濒临大限。 人到了这个时候就只剩下身后名了。 特别是对洪承畴来说,千古骂名是他必须要洗去的。 既然他和吴三桂出死力,都帮满清平定不了天下。 那么洗刷骂名的路就只剩下了一条! 吴三桂闻言瞳孔一缩,他自然看的出来,满清的力量已经达到了极限。 昔日面对占据云贵的孙可望,以满清的实力就难以消灭。 而现在虽然打下了云贵,可孙可望却占据了两广,又夺取了湖南。 一旦闯营和西营合流,大顺和大西合力,多尼就连夺不夺得回湖南都是一个未知数。 就算夺回了湖南,面对占据比云贵富庶得多的两广的孙可望。 咱大清能够消灭他吗? “老师,朝廷入关已经十五年了,纵观史书,从未有过占据北方和江南,而十余年未能统一天下者。” 吴三桂郑重道:“占领湖广,则江西、广东反正,占领两广,则云贵势大,西贼猖獗。” “占领云贵,而两广又反复,孙可望北上湖广,占据湖南,可以夔东之贼合流。” “看来胡无百年运,一语戳中!朝廷终究没有天命!” 满清的合法性众所周知,不要大败势微了,就算是和孙可望在湖广对峙,天下汉人的人心都浮动。 现在看着眼下的局势,满清最好的结果就是夺回湖南,至于进取两广那是根本没有力量。 “长伯这是决意倡义了?”洪承畴双眼一亮。 “老师,虽然现在朝廷的处境危险,可学生现在举兵是不是太早了些?” 吴三桂思索道:“虽然孙可望进可取湖广,退可据守两广,但他麾下之军多为新兵。” “要是孙可望战败,朝廷重新得势,学生在云南举兵,只怕局势会大为不妙。” “况且应熊还在北京,永历又在缅甸。” “依学生之见,不若先在云南稳定局面,学生带兵去缅甸取永历,坐观朝廷和孙可望两虎相争。” “若孙可望胜则举义旗,拥永历,尽收西南之兵,以十余万众,堂堂正正地北伐!” “若朝廷胜,则杀永历,尽剿西南明军,带数万亲军,永镇云南,不失荣华富贵也。” 在这个节骨眼下,吴三桂小富即安,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疑。 他心中的上策,并不是放手一搏,进取天下。 而是坐观成败,看着满清和孙可望决一死战。 “长伯,朝廷已经忌你!你拥兵数万,麾下除了死忠外,又有大量降兵降将!” 洪承畴沉声道:“此时若不放手一搏,孙可望和满清无论谁赢谁输,都不会放过你!” “唯有全力以赴,收拢西南之兵,先入北京,才是你唯一的出路!” “须知,首鼠两端,往往只会落得个里外不是人而已!” “老师,还是再等等吧,我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纵使朝廷忌我,我也未必不能像沐英一样永镇云南。” 吴三桂想了很久后,缓缓道:“争天下者,成王败寇,不成功那便会粉身碎骨。” “我吴三桂无意为九五,只愿带着手底下的几万儿郎在云南享受荣华富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