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顺治:暂累吾民两年 (第3/3页)
也就知足了。”一名名官员夸赞道。
“我延安府本就贫瘠,现如今朝廷局势艰难,需要粮饷维持。” “我延安府衙门只能过一过苦日子了。”延安知府姚安文接到了延绥道台衙门的文书叹气道。 “知府大人说的是啊!”一群官员赞同道。 “也罢,只能苦一苦我延安知府衙门了。”姚安文叹气道:“本府只加两成,万不可让延安府的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知府大人,要是这样你也太苦了吧!”一群官员抹了抹眼泪。 以前都是加收五成的,这一下子变成了两成。 这让他们少挣了这么多银子,这怎么能行呢? “我不苦谁苦?就这样吧。”姚安文挥了挥手,转身离去。 “知府大人!”一群官员悲伤不已。 很快延安知府衙门的文书发到了下属各县。 米脂知县杨文越一筹莫展。 米脂县屡造大难,李自成和孙可望就是从这里杀出去的。 后面阿济格南下后又将米脂县屠戮一块。 现在好不容易经过了十几年的恢复,米脂县稍微有了一些人气。 可是整整十几万两银子和五万石粮食的重担又压在了老百姓的头上。 “知县大人,你看县里向百姓们收多少?”师爷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我米脂百姓本就人丁稀少,朝廷的这次加派已经让百姓不堪重负。” “再加上还有徭役和地主士绅们的佃租,本县要是再加,只怕必生民变。”杨文越叹气道。 师爷闻言也是长叹了一口气,不过他随后开口道:“可是知县大人不加,知县大人的京债又该怎么办?” “知县衙门这么多人又该吃什么?” “我这个师爷跟了大人多年,可以不要。” “可是县衙里面这么多人,知县大人若是不给钱粮,咱们米脂县只怕连赋税都收不了了!” “等到时候,还未民变,知县大人就已经人头落地!” 杨文越汗毛倒竖,一时间竟然毛骨悚然。 咱大清虽然表面上清承明制但是实际上很多地方比咱大明还不做人。 就像杨文越吧,他虽然是米脂知县,但是上任之前就已经背负了高达两万两的京债了。 在咱大清虽然中举之后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当官了。 可是这也只是理论上而已,从举人甚至是进士到实上任,咱大清平均的速度是八年。 也就是说科举过了,还得再过八年才能当官。 当然了现在还不严重,毕竟咱大清入关才十几年。 第一次科举原本打算录取四百名进士的可是那时候满清才刚入关,咱大明的文人也得注意一下。 所以总共才三百七十人参加了咱大清的科举。 这进士指标都四百了,报名的才三百七。 所以凡是参考的就全都是进士了。 只不过到了现在,满清入关已经十几年了。 所以咱大清的科举以及官场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了。 毕竟这世界上缺了啥都不会缺当官的和想当官的。 为了当官不要说剃发了,很多文人都能把自己给阉了。 在阉掉之后一边痛骂,一边委屈屈地上任。 所以十几年的时间一过,咱大明的文人终究禁不起诱惑,纷纷投身清庭,参加了科举。 可是人一多,竞争一激烈,这赚钱的门路就来了。 京债就由此而生。 文人中举后,得在北京等着。 什么地方有空缺了才能去补。 可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种实缺总得活动一下才能够得到吧。 所以杨文越这些人中举后想要补缺要么背后有人,要么手上有钱。 可是杨文越一没人二没钱。 既然这样了那能怎么办? 总不能在北京等一辈子吧? 好在北京的权贵们贴心地为杨文越这种穷酸文人推出了京债。 杨文越不是背后没人手上又没钱吗? 背后没人那的确没办法,可是手上没钱可以借啊! 这借了不就是有了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