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40.犹豫的杨涟  (第1/2页)
    说起不务正业......    朱由校觉得自己挺不务正业的!    ≡(▔﹏▔)≡    明明自己是木匠,居然要搞政务,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务正业?    说到底,现在能用的,敢用的人太少了啊!    不然,做个甩手掌柜,大人在外面晃荡,儿子在家里自己成长,多爽?    抱着这个小小的遗憾,朱由校进入了梦乡。    翌日上午,他的生活一如往常,开班子成员会,听取各个部门的工作汇报,然后批阅奏折。    不过,今天给朱由校读奏折的不再是王安,而是杨涟。    淮北的韩爌发来了奏折,说是赈灾工作进行得不错,还保证了每一笔钱都用在了刀刃上等等。签署的时间是五天前。    朱由校估算了一下,大概还有半个月左右,韩爌就会回京。    也不知道老韩同志这一次出去一趟有啥感想。    要不要等他回来试探一二,看看他的党性是否有所动摇?    听着这份奏折,朱由校情不自禁在盘算。    要是能,就实在太好了,要知道韩老汉可是东林党内为数不多的与叶向高一样,尚能公允,与浙党诸臣能够共处的人。    听完淮北的事情,朱由校没有立即让杨涟读下一封奏疏,他轻轻敲着桌面问道:“杨爱卿,听了韩爌的奏折,你有何感想?”    “百姓苦!”    杨涟略微思考,中肯答道:“韩大学士在奏疏中说到,淮北这次饥荒,因水患而起,百姓受灾严重,可当地富人、商贾没有受到丝毫影响。这说明了大明的百姓没有任何抵御风险的能力,出了事情只能依靠朝廷振济。”    “不错!”    看来杨涟确实在开始转变思想,他点点头道:“作为施政者,不能因为自己出身那个阶层就代表那个阶层的利益。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这个道理。未来,朕工作的一大目标就是要让百姓具备抵御一定风险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让百姓有存粮,只有这样,才不会一发生天灾他们就无法生存。才不会在朝廷的救援不及时时,揭竿而起。    更何况,天灾之中,往往会有人祸产生。”    “杨爱卿,朕是皇帝。”    朱由校语气很淡,“朕必须考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必须和另一部分人产生冲突。可能是大地主,也有可能是大商贾。你可愿意助朕?”    “臣!”    杨涟很迷茫,读了那么多年圣贤书,听了那么多年的东林党口号,可真要到选择的时候,他心里很彷徨,“臣......”    “有犹豫是人之常情!”    朱由校笑着打断了杨涟。那位开创新时代的伟人都曾说过,革命,革别人容易,真要革自己的命,千难万难。    他道,“不急着回答朕,问问你自己,问问你读书、科考是为了什么,问问你自己的初心。搞清楚之后,再做决定。朕今日和你说这些,不要求你立即决定,但真的到了那个时候,朕不希望你成为朕的掣肘,成为大明的害虫。继续吧!”    杨涟感到自己的思想再次受到了冲击。    接下来的奏折翻译,他总有些心不在焉。    朱由校只是咧嘴一笑,没有怪罪。    心中却打定了另外一主意,没办法,按照户部递上来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