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民心可用,神棍要做到底吗?  (第3/3页)
也就是后世的国际大都市――上海。
    作为长江的出口,上接长江,下临大海,又有黄埔江穿过其中,此地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除此之外,松江府本身的基础,也非常不错。    土壤肥沃,田地亩产很高,商品经济发达。    如果说要让大明开启大航海时代,进行海外殖民,发展国际贸易,那松江府无疑是最适宜作为中心节点城市的。    他要在这里,建造一座奇迹之城,来推动整个大明加速向着新时代迈进。    这首先要取得当地百姓的支持。    若是有什么人以破坏风水为由,横加拦阻的话,虽然朱允可以镇压,强制推行,但恐怕还是会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直接用自己此刻“神仙”的身份,将未来可能发生的矛盾,化解于无形中,何乐而不为呢?    何况,大明朝廷的经济状况,朱允还是很清楚的。    老实说,国库的钱委实不多。    毕竟,大明才成立二十几年,又年年用兵,花费巨大。    可他要大力发展新军,要搞技术研究和制造,要修建远洋的宝船……这些都需要钱。    还能拿出多少银子,建设新的海港城市呢?    如果可以发动民间力量筹措资金,那就最好不过了。    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    民间很多寺庙,都是老百姓自发捐款筹建的。    即使是没有钱的穷苦人家,也能通过做工的方式,出一把力。    毕竟,做农活是有季节性的。    一年真正在田里忙碌的时间,主要是春耕秋收。    闲下来的时间,就能出力建设了。    看着下方沸腾的百姓,热情高涨的人群,朱允就仿若看到了一座新的城市,正从地平线上,徐徐升起。    ……    ……    ……    金陵。    皇宫,奏天殿。    朝会正在进行时。    文武百官朝拜之后,太监便高喊道:“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启奏陛下!”    黄子澄走出朝臣队列。    “臣听闻前方有捷报传来,但不知为何,宋国公冯胜接了捷报,却没有上呈朝廷,反而将报信的人关了起来。”    “哦?”老朱的声音,微微有些惊讶,问道:“冯爱卿,可有此事?”    冯胜连忙站出来,道:“陛下,此事微臣正待禀报。昨日收到的这封捷报,满纸皆是荒谬,一眼便知是在胡说八道。”    “前方将领,夸大其辞,虚报军功,虽亦是屡见不鲜之事,但如这封捷报这般荒唐的,微臣还是第一次见到。”    “故而将报信之人拿下,严加盘问。但此人却一口咬定,捷报是真的。”    “微臣不敢擅自做主,已将捷报带来,上呈御揽,请陛下定夺。”    说着,他从袖中拿出捷报,弯腰双手捧上。    太监忙走过来,将捷报接过来,再送到老朱手中。    朱元璋翻开来一看,脸色顿时一变再变。    先是大喜,后来脸色却慢慢阴沉了下去。    许久,老朱将捷报收起,问道:“冯爱卿,你是说,怀疑这封捷报有假?”    冯胜抬头:“臣自追随陛下以来,东征西战,领兵三十余年。大小战数百起,自问亦堪称知兵之人。”    “捷报所载的战争过程,在臣看来,已不止是言过其实,而是胡编乱造,信口雌黄了。”    “臣又不是三岁小儿,岂能被这种捷报所骗?”    朱元璋若有所思,沉默不语。    半晌,吩咐太监道:“将捷报发下去,让大伙儿都看看吧。”    太监连忙拿过接报,送到领头的大臣手中,随后便一个接一个,传阅了下去。    “大家都看完了!说吧,有什么想法?”老朱问道。    众臣顿时纷纷出言。    “陛下,宋国公说得不错,这捷报的内容,太荒谬了。”    “这不像是军情捷报,倒似是说书先生说的神话故事。”    “虚报军功,历来皆有,也不足为奇。但他这编得也太不像话了吧?”    “假的,这绝对是假的!”    “这要是真的,我以后名字倒过来写!”    ……    朝常上,文武百官几乎都认定,捷报一定是假的。    唯独黄子澄高声道:“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短短数日,前线便传来捷报,看来,倭寇之乱,弹指可定。松江城不出几日,必定收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