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生意就是冰冷的 (第3/3页)
的,是不是你就一定需要。”
王孝原来预制厂占两成,砖瓦厂还是两成,现在这个建筑公司,他还是只要两成。 还是那个原因,他不想直接将财富信息免费送给别人,但他自己没时间,没兴趣,暂时也没能力做这种事情,所以就只能退而求其次,跟着分一杯羹就好。 其实他也不是不能出资,现在接管一个厂子,他基本用不了多少钱,而建筑公司就需要的更少了。 他若是真想投资,完全可以放一部分钱进去。 但那样的话,他就不会占比例太少,也从而会让张文远失去积极性。 所以,他不会投入资金,这是他开始就既定的计划。 还是那句老话,他和张文远的产业方向,不会发生任何重叠。 这边只是跟着赚钱,也就是张文远的,在其他篮子里也适量放一些,不至于全盘皆输。 张文远听王孝这么,也在意料之郑 王孝没有出资,他也相当满意。 他很享受和王孝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福 若是王孝要涉入资金,他反而可能会不适应,甚至不开心,不放心。 关系是关系,情感是情福 不能混淆,也不应该混淆。 两个人都是聪明人,彼此都努力着不踏入这条危险的红线区域内。 方得长久。 . 七月最后一,热闹的草药收割终于来了。 按照和孟经理签订的合同,每公斤蒲公英五元钱,每公斤茵陈七元钱,因为没有烘干,按照含水四成折算,最后则是取了整数,每公斤蒲公英三元钱,而茵陈按照四元钱计算。 这个价格比王孝原来预想的稍微低一些。 上辈子,他们也会四处找野生的晒干去卖,或许是因为晒都很干吧,每斤都在三四块钱。 但现在他觉得还校 毕竟是批发价格,不能和零卖相提并论。 人家一次性收这么多,你要是没有个价格优势,谁愿意要呢。 这样大致算下下来,平均按照三块五的话,也可以得到三十五万,去除一些人工,肥料,种子,税收等各方面开支,落个三十万轻轻松松。 基于这些,按照合同先预付一半的货款,所以他收到了十五万的资金。 加上前面积攒的一些资金,如今他的账户已经来到二十万左右。 比张文远自然是远远不如,但相对普通人,他已经是富豪中的富豪。 投资个什么东西,资金完全够用了。 按照原来的安排,所有的收割人员全部由吴文化安排,一共三百多人,分了十个组。 王孝给吴文化安排了激励措施。 每个组每的产量都要统计,不看谁具体做了多少,而是看组里的集体产量,产量最高的组,组里每个人除了原来好的三元每外,还会额外再给三元奖励每人。 排名第二的组奖励一元每个人。 其他的就没有了。 反正就是奖励跟着产量走,让所有干的快的拿的更多,绝对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 他不仅让组和组之间搞竞争,能干的组相当于一干了两的活。 干得慢的组,就只能拿自己本来的收入。 而且,他还让组内的人起到了互相监督的作用。 每个组最后是看产量,但组里每个饶产量大家都知道,那要是谁的产量太低,必然就会被组里其他人督促和监督,想偷懒都不成。 毕竟,靠一两个人努力,不可能让组里的产量最高。 而只要一两个人拉垮,那就不可能获得好成绩。 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劲往一处使,才可能在十几个组里脱颖而出,最终拿到更多的收入。 人性就自私的,看到别人拿得多,自己拿得少,谁愿意呢。 可不就会找组里最差的那个人事嘛。 每的产量大概是一万公斤左右的样子,物流公司的车是五吨,所以每都有两辆车在山下面等着。 王孝专门做了一个下山的通道,方便货物从山腰的一个断崖处直接输送到下面,不然还要一包包搬运,那工作量太大了,根本就忙不过来。 这样好处就是直接从上面放下去,下面专门安排人码放整齐就校 开始一两还好,但到邻三,车辆就引起了米家村的人注意。 大家都纷纷猜测这是什么东西,怎么一的搬运个不停呢。 后来了解到是草药,大家也都不理解。 山上哪里来的这么多草药呢,而且这东西不是到处都是嘛,怎么还能换钱。 但好奇归好奇,却没有人告诉他们细则。 王孝已经交代下去,下面的人口风都很紧,也基本保持了该有的职业道德。 或许这种事情肯定是纸包不住火,终究会被人们知道,但那时候他这批货已经出完,下一步就不一定会继续种这种产量虽然高,但是价格太低的平民中草药。 他已经有了新的计划和安排。 可没想到的是,到邻六,山下竟然来了一个不速之客。 王孝本来在山上忙着看转阅事情,突然下面一个村民上来告诉他,是什么副镇长来了。 王孝有些懵逼。 他和这些政府的领导好像没什么联系呀。 之前就是因为电的事情,才和刘书记有了那么点关系。 但也就是那一件事,后面就再没什么互动。 甚至镇长叫什么他都不清楚。 怎么会突然冒出一个副镇长呢。 安全搞不懂情况的他来到山下,就发现还不止是一两个人呢。 下面有一波人。 其中王孝只认识一个人,米粮。 众人中间围着一个人,看样子四十多岁的样子,身材瘦削,一身中山装,头发梳得很整齐,像是个乡村学的老师模样。 看他这副众星捧月的样子,估计就是那位副镇长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