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九章 王气 (第1/2页)
最后宋九还是没有说。 说了一番客气话,宋九回去休息。 赵匡义开始安抚百姓,还要让刘继元派人将那些继续在反抗的官员将领招降。 这时潘美忽然说道:“陛下,臣在城中听闻太原有王气,望陛下将太原城移于汾水之东。” “丈人,这有些不妥吧。”宋九说道。 大家古怪地看着这对翁婿。 “小九,有何不妥?” “太原已成为我朝的城池,河东也成为我朝的河东,它也是未来国家的重要大门,移于汾水之东,一旦外敌南下成功,恐无险可守也。” 隔着一条汾水,性质截然不同。 在河西,太原城北与西皆是群山环绕,南边是沼泽与洼地,东面是汾水,因此易守难攻。但移于河东,却是一滩平原与甘草地,将变得与开封城一样。 潘美说道:“是如此,然而有此城在,百姓恐始终不甘,陛下仁爱,不杀百姓,若有人蛊惑人心,万一有变,你可负责得起?” 宋九不能作声了。 北汉军队战斗力并不强,然而很奇怪的是,这些将士在其他地方不行,但一入太原城,个个就象喝了鸡血一般,或者城中有一个大祭师在施展蛮化图腾,还是那种耐久性的。 就象这次,十几万大军奋勇惨战,还活活攻了一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宋九并不知道的是若无他的推动,武器,经济,史上这次生生强攻了两个多月,才将太原拿下。 当然,城中没有大祭师,更没有所谓的王气。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太原城成了北汉百姓精神上的象征。如果自己强行劝阻,万一有事。自己悲催了。 沉思后,默认了岳父的做法。 说到底若没有军事上的强大,城池再坚固也不行。就象开封,城池不是不坚固,并且因为幽州在契丹人手中,赵匡胤为防契丹人南下,于城外广种树木。最后还不是被金人攻破? 赵匡义对这个王气更忌惮,于是同意潘美的意见。 军民开始建设新城。 但宋九又找到潘美。 建新城也罢了,潘美将街道从“井”字形改成了“t”字型。 平常没有事,顶多变相地延长了距离,但它在防御时会出大问题。井字型的街道皆是横竖街道,战时能用最短的时间将兵力物资调到危急处。战马也可以狂奔。 但t字型街道不同了,不但使得距离变长了一半,也不利于战马奔跑。这会使防御能力更加下降。 于是宋九说道:“丈人不能这样做,若是这样,不如不建城墙。太原离胡人近,国家有盛有衰之时,一旦处于低谷。胡人南下,有太原城在,就可以成为重要门户。但若太原失守,胡人大军可以轻易抵达洛阳与京城。子孙将会受害之。” 潘美犹豫不决。 宋九又劝道:“丈人,你恐王气在,移城我理解,但过犹不及了。” 最后被潘美采纳。 它只是一件小事,大军徐徐后撤回。但不是从潞州这一线。而是爬越了太行山,到达镇州。 宋九感到不妙,赵匡义在镇州开始将诸将聚集,有曹彬、潘美,崔彦进,李汉琼,刘遇。米信,田重进,还有宋偓与宋九、赵延美、赵德昭等人。 赵匡义说道:“朕想讨伐契丹。” 大家显然很失望,拿下北汉。赵匡义只字不提封赏,却要摸老虎的屁股,因此一个个沉默不作声。 宋九坐在下首,赵匡义这种心理他能理解,拿下了太原,做到他大哥与柴荣没有做到的事,信心高度膨胀,这才变更了计划。 但是…… 想了想,他还是站起来说道:“陛下,攻围太原城一个多月,每天血战,随后协助百姓筑新城,又攀越太行山,天气炎热,军士困乏,再战易成师老之军。再说太原有功,陛下还没有赏赐,臣担心下面诸将士心中不乐也。” 本来有一次发财的机会,那就是攻破城池后,大肆掳掠,虽然太原穷,终是一国之都,然而在赵匡义制止下,大家伙几乎什么也没有捞到。 宋九话刚落音,崔翰说道:“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契丹又不备,取之甚易,时不可失。” “崔卿此言极是,宋卿,朕也知道将士有些困乏,正是如此,所以不赏也。一旦行赏,将士失去动力,更无战意。若等将士恢复体力,契丹那边同样有防范,收回幽州更难。契丹使者觐见朕时,朕就说过,朕出兵太原,若契丹遵守和约,朕恕之。否则战也。宋卿勿言。” 当然,有这个勇气是好事,可是打一个太原城,还耗了三代人的努力,幽州同样城高墙固,不比太原差多少,况且它背后非是北汉,而是强大的契丹。兵贵行速,但不能用在幽州上。 打到现在,又修新太原城,爬了一座太行山,到达镇州,然后再打,将士能不累吗?那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疲军之师。 然而这时候潘美在朝他狠狠瞪眼睛。 宋九还是不甘心,赵匡义又喝道:“既得陇,复望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