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一章 打脸(上) (第2/2页)
到宋使到来,相率遮迎,献饮食,问其乡里亲戚,意甚凄感,热情地将王延德留数十天不得去。 回来后将消息汇报,宋九同样也是唏嘘不止。他也有亲人在北边…… 同时王延德还将这三年来见闻,写了一本《西州使程记》。 所以宋九说李昉与宋琪还不如一个厨子。 …… 不要说赵匡义对西州回鹘没什么想法,宋九也没什么想法。应当来说唐朝也算是控制了葱岭以东吧,还设有戍兵屯田,但不能算是完全统治。 这不是雄心不足,落后的交通造成的必然结果。 相反的,西域与青海牵制了唐朝的主力军队,结果使安禄山扬长直入,势如破竹。但可能宋九对河西走廊与河湟会产生一些兴趣。但仅是兴趣。北方才是宋朝未来的最大边患呢。 因此宋九坐在家中,画着西北地图。主要是南河套相关的地图,这里多是戈壁滩与沙漠,在宋九指示下,虽然西北派了斥候查看地形,但这里却不易察看。即便宋九陆续得到许多情报,然不能清晰地将南河套地形画出来。 怜儿与窅娘说着话:“若现在,那边会很热吧。” “嗯。是很热,一年四季都热。” “比岭南还热?” “奴婢未去过岭南,不过应当比岭南更热吧。而且人也粗鲁,很多人都不穿衣服。” “官人,你还打算让孩子去哪里?” “窅娘,你不要说热。也要说一点好的吧。” “有好的,哪里有很多美丽的景色,特别是海边,有黄金一样的沙滩,大海蔚蓝无比,甚至能清晰地看到海底下的珊瑚,与游动的各种古怪的鱼儿。有时还能看到一些海面上鱼儿会发光,就象点点星星一样。若不是雨水多,风儿大,呆在海边也不错。而且哪里的果子很甜……”
当然,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最少比起现在南河套大部分地区,要好得多了。 主要现在迁徙的汉人仍很少,以当地土著人为主。因此缺少文明的气息,初来乍到,再加上当地闷热气候,会让人不习惯。就包括河谷,因为缺少相关的水利,汛时河水浩浩荡荡,旱时干涸得只剩下河床上一块块巨石。 不过一旦迁徙的汉人多了。将哪里开发出来,还是好地方,甚至可以轻易地做到一年三熟。 还有呢,若是羊毛利润大起来。那么可以将船航行到更远的地方,一直到大洋洲,在哪里可以开出一块块牧场,不用强行迁民,用利诱导就可以了。 先将种子播洒下去。 实际不仅是窅娘去了,还去了一些识字人,宋九又支持着,带去大量书籍,教导当地土著人学汉语。不求后世会紧密抱成团吧,但求不要再成为一个孤独的大国。 宋九继续画着地图。 潘怜儿与窅娘说着话,几个孩子好奇地坐在边上听。 外雨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屋内却是极其温馨的一幕。 忽然一个仆役喊道:“起火了。” 宋九丢下地图,走到外面,看到仆役指着西北皇宫方向说道:“宋公,哪里着火了。” 就在赵匡义万事俱备,即将准备起身去泰山时,五月二十八日,是日既夕,阴云四合,风雷暴作。若是真下雨还好,老天只在刮风打雷,不见一滴雨珠落下。 一个雷电正好击中建筑物。 实际京城水泥建筑物渐渐多了起来。 然而为了正统,包括官服等等,继续保留原来的样子,皇宫里大多数宫殿还是木质结构。 雷电的高温使这座建筑物燃了起来,扩散到大内的月华门,守门的兵士呆在门外,没有看到。 大火又借助风势向稍北的西华门与更北的大殿蔓延。 这时候兵士才尖叫起来,可来不及了,火势借助风势,越烧越快。 第二天官员来早朝,皇宫不知道多少地方烧着了,包括上朝的乾元殿与文明殿也烧得一干二净。 这该在哪里上早朝? 而且发生了这件事,还能前去泰山封禅吗? 滕中正看着宋琪,怒道:“jianian臣误国!” 宋九不打宋琪的脸,滕中正来打。 如果没有宋九,宋琪那就发怒了。 但中书能力弱,加上这场天灾,而且宋琪带头发起封禅。帝王是喜欢封禅的,不仅仅是威风,可以想一想,作为中原正统王朝帝王,权利最高,但规矩也更多,连上一个大臣家坐一坐都要考虑一番,哪里有机会到处看一看。然而作为清流大臣是不喜欢封禅的,会使帝王重虚名,会花很多钱,会劳烦百姓…… 相信滕中正不戒意将事情闹大,正好后面有一个大块头顶上。 宋琪阴着脸,心想,我忍,我忍。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