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定(中) (第2/2页)
富裕。 这让辽国此行收获满满。 抢得连萧燕燕与辽国小皇帝都不想回去过春节了。 林八带着主力部队扑了过去。 李继隆害怕,立即借着冰封河面。想逃向永济渠南边的南皮。 然而他无论如何逃,哪里有辽国铁骑快。第二天下午便被林八追上。 李继隆只好扎下营寨防御。 林八发起进攻,一个时辰下来,双方死亡惨重。 “这小子,不简单,”林八说道。天也晚了,于是下令扎营,明天再打,不过就几千吓破胆的步兵罢了。前面因营地所逼,只能在永济渠边扎下大营。 这也没有关系,辽军在营里欢哥载舞,一会儿休息。 夜色越来越深,这是都是腊月二十二了,没有月色的夜晚,北风呼啸。外面漆黑一团。渐渐到了四更时分,守值的辽兵忽然听到远处有响声,一种很奇怪的响声。 他们不由往西南方向看去,似乎是从永济渠河面上传来的。然而一个个警惕起来。这时河面不是夏天河面,在这段河面,河水平缓。早结上厚厚的冰冻,不但人能跑,连马都能在上面跑。 然而声音快得出奇,迅速就接近了,然后看到大团大团的黑影从河面上疾驰而来。一眼望不到边际。 守卫冲响了号角。 可是来不及了,无数的宋军脚下穿着一种奇怪的鞋子。眨眼之间就到了他们身后,开始在河面上列阵。 林八也惊醒了,他都来不及穿衣服,匆匆从营帐走出来,而这时宋军开始大踏步排着方阵,举着盾牌,走向岸。可能因为脚下那种鞋子的缘故,走得不习惯,方阵略有些散乱。 林八大声喊道:“备战,备战。” 然后让侍卫替他披盔甲。 然而这时宋军已接近,举起盾牌,从背后拿出短矛,非是弓箭,可能它的距离不远,但不会受天气冷掣肘,杀伤力更胜于普通的弓箭。
一排排短矛象巨大的雨点抛射而来,接着辽军便传出无数惨叫声。 “上马,冲刺,”林八急切地吼道。 然而后面继续一批批宋军到达。 林八忽然想到他们在河面上前进的速度,又想到宋朝整个河北的河流密布,忽然毛骨悚然。 这便是宋九的计策。 弓箭不行了,可以用短矛代替,没有马匹的优势,但可以有另外一样东西,再配以优势兵力解决。然后就是溜冰鞋。跟后世比肯定有不小的差距,不过随着钢质量在提高,铸就工艺也在提高,以及游乐场的收益,它也在陆续改进。不过以前是为了玩乐的,根本就没有想到军事上。 第一个辽国境内适用的范围只是在幽州的东南地区,与河北一样,湖多河多,然而人烟比较稀少。其次它只能用于严冬之时,而冬天出兵显然对宋军不利。因此以前赵匡胤似乎对它产生了兴趣,立即被宋九否决。 限制性太大了。 但在这时,却正好派上用场,辽国所抄掠的地区多是河北平原地区,至于太行山边一穷二白,或者西山地区,易守难攻,辽国干嘛派军队过去? 于是抢制了一批鞋子,然后从京畿附近紧急挑选三万禁兵,封闭起来训练了数天。同时派人与李继隆联系,商议计策。 并且它的速度真的很快,一个时辰能跑七八十里,从京城带上干粮,几乎不到两天就滑行到这里。甚至在河面上滑行,都能借助河面冰块的反光,不需要白天的光线行军,都是夜晚神不知鬼不觉地滑到了。若不是有的兵士不熟悉,时不时滑倒,拖累了一些速度,速度还会更快。 在一批兵士伤亡后,辽军终于清醒过来,披挂整齐,准备利用战马冲刺。 宋军前面方阵后撤,继续抛投短矛,后面却闪出另外武装的宋兵,手中皆持着短斧,然后滚向地面,滚向辽军的马蹄下,抄起短斧向马腿砍去。虽有许多宋兵被战马践踏,然而更多的战马受惊,痛楚地嘶鸣着,将一个个辽兵从马背上掀翻下去。 李继隆军营同时也吹响了号角,敲起了战鼓。 “逃!”林八急了,都说漏了嘴。 然而往哪里逃? 这四周有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即便骑马都未必有宋兵在冰面上滑行得快。一队队宋军继续列成方阵狙击,无论逃向何方,宋军都象疯狗一样追上,然后撕咬。 有的辽兵看到不对,慌忙地趴在地上举手投降。 林八仓皇之下,都不知道逃到哪里。大约是向东逃吧,东边人少啊,只能向东边逃了,可没有人想过,往东逃逃向哪里,难道逃向沧州逃向大海?可林八不知道答案了。几股宋军顺着河面追过来,其中有几个力气大的,奋力抛起短矛,一根短矛正好插在林八的胸口处。 林八大叫一声,翻身落马。 这时候他的亲兵也不顾救他了,继续向东逃窜。 这时候林八还没有死,又看到两个宋兵用奇怪的步伐走过来,手起刀落,他的脑袋被削飞。 契丹人的恶梦自这一天起,开始拉开了帷幕……(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