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三章 真相 (第1/2页)
“若论大度,我不及吕端吕蒙正远矣。但我也不喜那种只想做老好人,唯唯诺诺式的大度。”宋九突然没头没脑说出这句话,让柴禹锡、向敏中与赵镕莫明其妙。 宋九又说道:“不过我更反对那种为了权利,不择手段的攻击。两府这几年皆有些失控,固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与此两种不无关系。过去的事就过去了。” 三人听明白了,这是说给柴赵二人听的。 宋九来到西府,柴赵二人很老实。 可是宋九却不安心。 有一种笑叫笑里藏刀。 有一种蘑菇叫秋日小圆帽。 有一种蛇叫土地蛇。 西府有许多公务,大多数能公开,可有一些却不能公开。就象上次的计划,西府人选换来换去,特别是为了争权夺利产生的调动,一度让宋九十分担心,省怕有的人不知轻重泄露出去,大事休矣。 特别是这个赵镕。 他为了上位那才叫不择手段。 对自己越恭敬,自己越得小心。现在回来了,立功回来的,又是主动要求去西府。西府不象东府,兵权三分,西府与地方以及三衙,西府决策军务,但没掌兵权,三衙有掌兵权,但没决策权,地方有兵,可兵都是分散着的。权利最大的一次就是宋九下去的那一次,有权调动河东驻兵,同时还能权宜地下令河北与西北驻兵。可这个时间段很短,只有用兵时才行,若是平时就下令,恐怕赵匡义未必开心了。 但就是西府,难道不忌惮吗? 自己不是无为而治的王显,那怕呆十几年也没关系。 无为不好了,有为也不好。 特别威望越重越是坏事。如曹彬,他怎么下去的,似乎就是眼前这两人弄下去的。 戒告一下。国家还没有平安呢。辽国那边不知道什么情况,巴蜀又不知道乱到什么时候。熬过去了。即便退也可以退了。但就是退,也要学张齐贤。 人家是豪男,自觉,不对了,俺自己退。省得一头灰。 若是赵匡义知道宋九是这样的想法,能用玉玺往他头上砸。 都是聪明人,一听就懂了。 宋九这才徐徐下值。 回到家中。一家人开心地迎出来。 张齐贤是大宋豪爽男,宋九是大宋好男人。有许多人也因此讥讽宋九,不过大宋愤青男王禹偁对宋九很钦佩,特别是宋九的平易近人。不讲架子,可这个愤青命运很悲催…… 不过今天潘怜儿的神情有些古怪。 宋九看着妻子。 潘怜儿低声说道:“官人,京城里传闻官人杀戳太多,以至家中多是女儿。” 玉苹年龄大了,大小苏却是风华正貌之时。在河东先后给宋九又生了两个女儿,宋大双,宋小双。用人丁单薄,不能攻击宋家的。并且宋家保持着“晚婚晚育”的好传统,几个孩子都平安地长大。在这时代几乎就是奇迹。而且宋宝在西北又给宋九带来一个孙子与一个孙女。 但还是让人找到了借口,就象韩愈所写的《幽兰cao》: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众香拱之,幽幽其芳。不采而佩,于兰何伤?以日以年,我行四方。 文王梦熊,渭水泱泱。采而佩之,奕奕清芳。雪霜茂茂,蕾蕾于冬,君子之守,子孙之昌。 周文王是好人,所以子孙繁荣昌盛,据传有一百个儿子…… 宋九家子女多,可多的是女儿,而且是超级“陪钱货”,于是给了一些人攻讦的理由。 “木秀于林,风必催之,除非我急流勇流,那么马上舆论就会交口称赞了,但可能吗?” 玉苹在边上笑。 就是宋九想退,皇帝会同意吗?况且宋九又不是六十七十高龄,凭什么退啊? “我担心玉儿。” 让宋玉下南洋去磨砺,潘怜儿又赞成又害怕。看到宋宝成长起来,潘怜儿颇是心动,并且宋宝在下面做得很好,赵匡义下诏调到秦州时,百姓写万名书请转运使留请,又呆了一年多后,赵匡义又下诏调到邠州,但这一回是知州了。百姓再次留请,但这一回宋九没有同意了,写信给儿子,马上走! 父子二人威震西北,是美名,但弄不好也是祸事。 宋宝这才悄悄离开灵州,去了邠州。 可能宋宝永远达不到宋九的高度,但他某些作风颇有宋九风采,小心谨慎,勤奋努力,这一辈子在仕途上也不会太差了,最少比几个舅兄要强。 如果没有在海外磨砺呢? 然而海上风险太大,就是到了南方也未必适应那种天气,所以潘怜儿一直焦心挂肚。 特别是这个谣传出现后,若是宋玉在回来的路上出事,那更坐实了这种谣传。况且与高家也约定好了,等到宋玉回来,鱼娘出嫁。 “海上虽有风险,但这些年来出过多少事故?想一想替朝廷押运税粮的荆湖厢兵吧。若是你担心,莫要忘记,我家与你娘家在海外有二十多艘船,那些人也是人,那么会给坐实了别人的口证。” 潘怜儿不语。 丈夫意思她懂的,想要士兵不怕死,做为主帅第一个就不能怕死。因此每次作战时,丈夫那怕不指挥,也站在前线。 想要下属清廉,自己同样要带头清廉。 如果影响深远,象李广带的兵虽悍战可目无纪律,程不识的军队就军纪森严了。 不过…… “都回来了,再说这些何用,当初还不是你同意的。不做事便罢,一做事就会有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不要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比如宋家门丁单薄,于是潘怜儿当初很急,有了两个儿子,还要纳妾。相信纳妾纳得多,潘怜儿多少也不高兴。然而怕人说闲话儿。玉苹也是如此,所以当初南下时。才被几个太祖父欺负。明明不高兴了,几个异母兄弟掳到宋朝,依然央请自己花了一些钱。在开封郊外买了一些地,置办了一些房舍。用以安顿他们。 也不能不尊重别人的意见,可尊重不是完全听从,那是没长脑子的表现。 但宋九也在纳闷儿,这个谣传是谁发起的? 大苏端上菜。 宋家养了不少人,但关系有点复杂,很难说他们是家丁,还是侍卫。可能僮客奴仆,或者客气地说法,傔客。男子多是保护宋家,或者随宋九南下北上。女子宋九让她们出去做工,替儿女们攒一些钱。包括郭二他们死了,这些妇孺宋家继续收留着。 实际多半是以前雇佣的老人,然而衣不如新,人不如旧。宋九基本用的就是这些人,后来没有雇佣新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